|
|
院長致辭
使命與願景
學院架構
學院簡史
位置與設施
聯絡我們
快速連結
器材預約系統
私隱聲明及使用條款
各項申請須知
本科課程
主修
副修
雙學位
雙主修
科目表
科目教材
時間表
入學資訊
校園生活
學生交流計劃
學術著作誠信
研究院課程
C研中心
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傳播與社會學刊
國際會議
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大中華訪問學者計劃
卓越傳媒人駐校計劃
研究生研討會
新傳活動
國際會議
傳播學者訪問學者計劃
大中華訪問學者講座
C 研中心傳播系列講座
卓越傳媒人駐校計劃
Monday.COME
校友活動
新傳成就
教師成就
校友成就
學生成就
新傳啓事
傳媒報導
日誌
昔日消息
教師
馮應謙
陳韜文
黃懿慧
蘇鑰機
朱順慈
李賴俊卿
李立峯
利嘉敏
賽詩雅
陳志敏
陳萱庭
潘達培
陳惜姿
蕭諭禧
梁麗娟
譚蕙芸
海瑩
金素羅
梁海
黃嘉輝
區家麟
吳世家
林沃饒
魏然
陳力深
方可成
王錦屏
陳藝強
陳永泰
曾梓洋
楊天
兼任講師
員工
研究生
校友
顧問委員會
實習課程
大學線
Varsity
點子創作
創意媒體實驗室
Developed in conjunction with
Ext-Joom.com
消息
傳媒報導
日期
標題
01/2023
李立峯:那些年的日本動漫和軟實力的可持續性
01/2023
魏然:反思疫情虛假信息傳播 抵抗「資訊流行病」
01/2023
方可成:把麥克風遞給貓 世界會變得更好嗎
01/2023
Coronavirus news? No thanks. Hongkongers more put off by pandemic updates than people in Beijing, Singapore and Taipei, study shows
01/2023
蘇鑰機:從顧嘉煇、許冠傑曲目 看廣東歌的圖像世界
01/2023
郎舒婷、蘇鑰機:俄烏戰爭中的兩岸三地報章新聞視角
12/2022
Without a Covid Narrative, China’s Censors Are Not Sure What to Do
12/2022
李立峯:移民、自我審查與港人對社會環境轉變的適應
12/2022
Why China’s lockdown protests pose an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to Beijing
11/2022
For Chinese soccer fans, World Cup highlights COVID lockdown blues
11/2022
李立峯:視像抑或文字? 香港人的網絡新聞偏好
11/2022
從《憂鬱之島》的爭議,談紀錄片敘事上的真實與虛擬
11/2022
高收視便好?|TVB出文稱落廣告決定「匪夷所思 」 學者:觀眾多不等於目標客戶 也涉及品牌形象
10/2022
假新聞法|湯家驊指傳媒以謠言為生 卻無實際舉例 學者不認同
10/2022
分眾與大眾:由Laughing哥說到MIRROR
10/2022
封不了嘴:香港第30份言論自由年報須在海外發表 學者指自我審查已成全社會現況
10/2022
The Right Stuff: the new conservative dating app which has unsurprisingly failed to attract women
10/2022
回應警方質疑時事漫畫損警形象 《明報》引述尊子:並非針對警察
10/2022
The money behind China’s non-state, nationalist media diet | Live with Lizzi Lee
10/2022
李上任百日 網絡七成負評低於林鄭 大數據分析:涉李帖文新聞逾半正面 學者:網絡負評為主正常現象
10/2022
李立峯:英女王的70年:從電視初現到社交媒體
09/2022
China’s fatal quarantine bus crash sparks online outcry over Covid-19 controls
09/2022
Hong Kong conference hears city’s Chinese-language media has most reports on fake news in regional survey
09/2022
假新聞干擾傳統新聞業發展
09/2022
認為判辭過分解讀3繪本 法律學者:市民會信凡諷刺政府皆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