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更多
BeCOMM and Beyond

有人說,教育是,當你忘掉在學校學到的一切,卻仍然留存下來的東西。
中大新傳以COMM為學科標記,我們在這裡修讀各種以COMM為首的理論和實踐課,時日轉換,多少新知變舊,而學院抱持的信念和價值,歷久不衰,代代相傳。縱然年代不同,畢業生在傳播界別,不忘COMM 的專業,在其他領域發展的校友,亦展現新傳教育超越界線、追求卓越的視野。
六十周年院慶,謹以BeCOMM and Beyond為記,期許我們在教育前沿,繼續為新一代嚮導未來。
beCOMM
【公關的當年今日】

更多
「當年不像今日有電腦,我們出法定通告,每改一個字就要花45分鐘等待機器重新沖印。」講起昔日工作,曾立基就興趣盎然。1995年,他創立縱橫公共關係顧問集團,為客戶提供財經公關顧問服務。作為公關行業的老行尊,他卻笑言在本科沒上過公關課,入行純屬意外,「我一畢業找了幾份工作,公關這份工作是第一份錄取我,那我就做了。」
他入行後卻發現箇中樂趣,繼而創業,主要客戶是在港上市的公司,來自各行各業以至不同國家,「我們當時經常要出差,帶記者和投資者巡視業務,試過十多年前有同事帶記者去西伯利亞!若不是因為工作,有些地方你一輩子也不會想到要去。」「我最怕悶,雖說財經公關也是幫客戶寫新聞稿、安排記者會和訪問、見投資者,但因為每間公司都不同,所以每天你都會遇到些新挑戰。」
曾立基在行業經驗豐富,擔任新傳兼任講師三十載,葉素琪也上過他的課。現為國際公關公司Edelman香港品牌傳播部總監的她,當時修讀該科旨在探索不同可能,入行並非有意為之,有工作機會就去嘗試,結果愈做愈起勁,「雖然我在這行十多年了,但仍然覺得很新奇。」
今日網媒和自媒體相繼興起,早非葉素琪初入行的傳媒生態:以報章、電子媒體為主。公關工作需緊貼變化,她將之形容為多姿多彩,「公關範疇瞬息萬變,相信AI普及,玩法將會更多。行業、世界、客戶每天都在變,公關也需不斷革新做同一件事的方法,對我來說很有趣。」
兩個沒有想過入行的公關,結果成為兩代公關的翹楚。由科技品牌推廣、危機處理到整合行銷,葉素琪從事過不同公關領域,她說在新傳培養了好奇心,「我接觸過很多客戶,他們面對的挑戰各異。有人害怕『不同』或不想面對改變,我卻很喜歡,我會好奇客戶有何難題?有什麼新趨勢?」
曾立基說,無論從事哪個傳播範疇,有些原則很重要,例如求真和膽量,「我不能幫助客戶進行欺騙,有時要冒著得失客戶的風險,提供真實建議。這些原則需要堅守,而我相信不少人入讀學院的初心也是如此:得到專業知識、反映社會事實。」
簡介:
曾立基,1988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本科畢業,1995年成立縱橫公關顧問集團,現為主席;1994年出任新傳兼任講師,教授「公關初基」、「財經公關」、「投資者關係」等科。
葉素琪,2009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畢業,現為Edelman香港品牌傳播部總監;2022年擔任新傳兼任講師,教授「社交媒體與危機溝通」科目。
【無懼的去唱著歌】

更多
紅館舞台上,印著RubberBand標誌的旗幟飄揚,樂隊主音繆浩昌(6號)投入演唱,沒有華麗造型,仍能獲得全場掌聲。踏遍大小舞台,由大學圓形廣場,到香港紅館以至海外巡迴演出,全是他沒想過的事。他笑言當初只是「喜歡唱K」,與大學宿舍同學組成「烏合之眾」,參加校內歌唱比賽,輾轉認識隊友、組成樂隊,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新傳本科貌似與音樂無關,其實不然。6號說新傳讓他認識自我,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是人的故事,「我做人物專訪特別起勁!在實習刊物《大學線》當編輯時更主動報題,採訪在港外援足球員的故事。很多年後,我們以此為題創作《細街盃》,收錄在樂隊第三張專輯,某程度上都是將這件事繼續發酵。」
大學對獨立唱作歌手黃凱逸(Zelos)來說,同屬塑造自我的階段。他還清楚記得在新傳課室向莊員分享第一首demo的情景。Zelos從小想做歌手,只是一直覺得 欠缺渠道,直至入讀新傳,想像得以拓寬。他感謝新傳老師們,在學生提出想法持開放態度,總是鼓勵大家探索,「新傳給予我空間,讓我知道可以嘗試創作,於是開始寫歌。」
兩名新傳人互相認識,6號說他很欣賞Zelos的勇敢。他指的是2020年,Zelos以自創曲《巴勒比》送給離世男友兼公開性傾向。櫃門自此打開,Zelos其後以迷你專輯 《EmergenZy》探討性/別,在MV展現性別和性向的不同可能,如同《騷》的歌曲簡介所言:「用自己的身體,騷出你的魅」。他說新傳令他知道人生充滿可能性,此後成為自己的提醒,「畢業後,有時反而會『綁手綁腳』,忘記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嘗試,會覺得不能失敗,但假如沒有失敗和學習,其實未必迎來下一次成功。」
音樂表達自我,Zelos從6號的創作感受到他的善良和溫度。6號說,在新傳學會人文關懷的精神,「問題很多,未必得到解決,但通過創作、記錄和報導,你可以將你所關注的,讓更多人知道。」
Zelos形容新傳人的共通點是擇善固執:「大家都無懼世界給他什麼難題,以胸口當盾牌,我覺得是一種固執的強壯。」與RubberBand《未來見》的歌詞意外呼應:「在寬廣的未來,無懼的去唱著歌,無憾的可做我。」
簡介:
繆浩昌,2002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畢業,2005年成立樂隊RubberBand並擔任主音,至今推出十張專輯;另為MV導演。
黃凱逸,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畢業,2020年成為獨立唱作歌手,曾推出迷你專輯 《EmergenZy》,並參與ViuTV《粉紅麻甩101》等節目主持工作。
【堅持全因熱愛】

更多
三代新傳人,如今在同一電台耕耘。森美、急急子及阿正同為商業電台叱咤903節目主持,問到主修新傳和入行原因,三人不約而同表示,因為喜歡與人分享,「初心很簡單,我聽電台時很開心,也想將這份快樂帶給他人。」阿正說。
那為什麼是電台,而非其他媒介?急急子回答:「聲音有聲音的好,聲音很直接,你代替不到那個人說話的語氣,聽眾收聽時會覺得很親切。」森美說他入行時,電台是自由度最大的媒體,「監製、編劇、導演、表演都是你,你有想法就去做,能夠完成完全屬於你的作品,成功感很大。」
堅持全因熱愛。森美入行30年,去年曾想過退休,但發現還是需要一些「人生寄託」。多棲發展的他,最喜歡的始終是電台;急急子在過去18年,仍是那個為了完成訪問,不吃飯「完全沒問題」的人,雖然後來她才意識到,「原來對一些人來說是不行的。」阿正入行10年在即,形容自己「偶有疲態」,皆因職業「困身」,她幾乎每天都要回公司「開咪」,而她不少同輩都嚮往自由工作型態。但她始終覺得,能做這份工作「超級幸福」。
支撐熱愛的是信念。森美開玩笑謂入學第一年,師姐就跟他說入行既辛苦又低薪,於是他「立刻申請去轉系」,可惜不被錄取。但他在新傳學到作為傳媒人的社會責任,「即使我主持的節目娛樂性較豐富,但娛樂以外,我還能帶給你什麼?我也有自己的信念——要對社會有益處,這是新傳給我的。」
「電台是風雨不改陪伴聽眾的媒介,這是作為傳媒的責任,也是我們對於聽眾的承諾,責任和名字是掛鉤的,所以會覺得累,但也會提醒自己,正因這崗位並非人人都可擔任,所以要很有責任心、繼續努力去做。」阿正收起笑容,正色地說。
急急子一直記得在新傳修讀「中文採訪寫作」強調的「鐵腳、馬眼、神仙肚」,意即記者需兼具行動力、觀察力和廢寢忘餐的專注態度,她將這份不放棄的精神銘記於心,「我做電台的目標是,想透過節目令大家學習怎樣欣賞不同事物,從而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這是我一直在做的。」
簡介:
森美,1996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本科畢業,1994年參加DJ選拔比賽入行,現為商業電台叱咤903節目主持,並作電視、舞台劇、棟篤笑、電影等多棲發展。
急急子,2007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畢業,現為商業電台叱咤903總監及節目主持。
阿正,2015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畢業,入職商業電台後,擔任過叱咤903節目撰稿員、助理及主持,因參與電視節目而為人熟悉。
【學術路上保持人情味】

更多
中大新傳六十年,孕育學者眾多,包括學院教授馮應謙Anthony和麥嘉輝Macau。二人於不同年代畢業,先後回學院任教。
六十年來,學院經歷無數變遷,課程核心始終不變。有人認為大學是職場訓練所,Anthony和Macau並不同意,那在新傳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Anthony說,科技日新月異,以新聞為例,由報紙、收音機、電視,到現時的新媒體以至AI世代,學習到的技能往往追不上變化,因此學院教育的關鍵並非技術,而是經過重複練習,建立出一套有系統地解決問題的方法。
Macau對此表示同意,他在新傳修讀本科和研究院,均旨在訓練學生如何思考問題,但與此同時,學院亦教會大家保持人情味,例如本科在英文實習刊物Varsity的採訪經歷就提醒他,在宏觀思考社會問題時,不忘代入了解個體感受,「做研究經常面對數據,但每個數據其實都代表著人。要代入人的處境思考,這是新傳給我最大的裨益。」
除了同樣於學院畢業、相繼選擇學術路,二人還有一個淵源:Macau是Anthony的學生,因參加由他帶隊的英國交流團相熟。Macau說,他在博士畢業後尋找教職,學院是首要目標,皆因他在這裡當過學生,受益於學院的訓練,若能成為學院一份子、幫助下一代學生,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Anthony仍記得自己當時鼓勵這名有志投身學術的學生深造,如今二人由師生變成同事,他由衷為這名學生的成長而喜悅,「很高興Macau回來學院任教,學院是有接班人的,也希望更多學生深造後回來貢獻學院。」
簡介:
馮應謙,1992年本科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完成碩士及博士課程;2001年回母校任教,現為學院偉倫新聞與傳播學教授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麥嘉輝,分別於2016年及202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修畢本科及哲學碩士課程,並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取得博士學位,2024年成為學院助理教授。
beyond
【從新傳到財經】

更多
「我對樓市和股市有種抗拒,我不喜歡當中的投機行為,但我現在從事金融!」這個開自己玩笑的人是潘志恆,他在新傳畢業後,不但做過多年財經記者,現在更是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的亞太和拉丁美洲地區洞察與分析負責人,主管經濟預測及國家政治風險分析。這些其實都不屬他計劃之內,他只是相信,機會來到就把它做好,「然後你會遇上自己的命運。」
命運的起點在本科。潘志恆笑言當時「不知道何來的自信」、「最難入的科就報讀」,加上不想讀商科,就此入了新傳。他後來卻發現這是「最適合的選擇」,因為自己擅長語言表達、邏輯思考,喜歡分析不同因素和現象之間的關係,而這些正是作為記者需具備的特質。他畢業後成為港聞記者,因為能力得到肯定,他更樂在其中,「我喜歡一些突發事情,需要很快回應,而且要跟他人交流,我覺得很好玩!」
其後他卻轉職財經記者。他形容這轉向出於偶然,接受皆因不抗拒學習機會,漸漸發現財經有不同面向,除了樓市、股市,還有總體經濟,「錢的流向也反映政治風向的轉變」。他找到財經新聞的意義,一步步由記者做到社長,再入職標普新聞部,繼而被上司發掘才能,轉往研究範疇至今。
回望來時的路,潘志恆笑言:「我到現在都想做記者!」但也覺得現時工作很有趣、富挑戰性,「除了要即時回應和分析,還要作出合理預測,這是做記者時不需要的,於我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潘志恆憶述上司曾跟他說,要把研究分析寫好,關鍵之一是不在文中反映個人立場,這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做記者時,我不希望別人會從我的報導,看到我的政治取態,因為我的功能是提供資料,然後讓你自己判斷。現在做研究更需中立。我理解中立性的重要,這是在新傳學到的。」
簡介:
潘志恆,1999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畢業,曾任道瓊金融通訊社台北社長、華爾街日報分部社長等,現為標普全球市場財智亞太和拉丁美洲地區洞察與分析負責人。
【搏盡無悔】

更多
運輸帶上,一箱箱貨品源源不絕順暢向前。這裡是網購平台HKTVmall的物流中心,貨品經全自動化系統整理排列,隨即分發貨車派送。網購事業的成功,或許使大家想不起這間公司的前身,其實是寬頻和多媒體製作公司。三者所需的專業知識迥異,即使周慧晶一直在此任職,也變相轉了幾次行。每次轉型都等同重頭學起,現為HKTVmall負責人的她卻說,儘管行業與本科未必相關,她始終秉持「搏到盡」的新傳精神。
作為新傳首批內地生,上海姑娘周慧晶笑言上第一堂必修科「傳播媒介與社會」,就遇到「很大衝擊」:完全不懂廣東話,也不了解香港文化,對香港時事零概念,而該科涉及大量香港新聞及社會文化現象分析,她說了三次「非常」去形容困難程度;基於內地與香港用字習慣差異,參與學生實習刊物《大學線》過程接近崩潰,「第一篇文寫得很差,我沒試過收到這樣的評價,差點想自己躲起來哭。」
「我才發現原來在這裡要把書讀好,須比香港學生再努力十倍、二十倍。但這個經歷逼我更努力學習,加速了解香港社會。」她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就是證明。「這段經歷很重要,之後進修和工作遇到種種困難也好,都覺得只要自己能堅持,沒什麼難關不能克服。所以在新傳學會了自強不息和努力,才可做到一些突破。」
她的突破與公司緊扣,畢業後入職城市電訊,公司由寛頻、電視轉到網購,每次轉型等於由零開始,她迎難而上,咬緊牙關堅持,由深信香港必須有「好的光纖網絡」到「香港人自己的網購平台」,她始終希望創造不同選擇給市民,「這於我也是很有滿足感的事」。
一提到香港電子商貿的未來發展空間,周慧晶就侃侃而談。她說,這也是新傳人的共通點,「大家做任何事都很有熱誠,還有希望為社會做多點的心志,這是我深刻感受到的。」
簡介:
周慧晶,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畢業後入職城市電訊,2020年起出任香港科技探索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負責公司在香港地區的網購業務。
【助他人觀照己心】

更多
「安穩的心是常觀照內心,不隨境轉。你我都可享有。」這是楊佩在社交平台的帖文,「觀照」是佛學觀念,意即觀察和看見己心,不受外在環境影響。楊佩現為執業輔導師,此前修畢佛學、輔導兩個碩士。假如這是她人生的下半場,上半場就是紡織生意。
本科畢業後,楊佩就創辦公司,貌似與新傳關連不大,其實不然。她說,新傳所學非常有用,她修讀「學生為本課程」一科,在時任教授李少南指導下撰寫論文,學到做研究的思維方式,如何由假設、找尋解決方法,到總結導致事情發生的條件和限制,從而應用和修正,「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到我做生意完全一脈相承。我是開拓者,無前車可鑑,但我覺得自己很富有,新傳給了我很多招式使用,令難題迎刃而解。」
由深水埗鋪頭做起,廿多年間規模愈做愈大,更與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合作,楊佩卻決定暫停,將工作交由第二梯隊,開啟觀照己心之路。
她想起在西藏自駕遊遇到的當地人,還有管理泰國項目時遇到出家的泰國員工,出於好奇人心如何從宗教支取力量,於是修讀佛學碩士,其中一門輔導課關於臨終關懷,召喚從心而發,「爸爸在我31歲去世,之後有同事、朋友的親人去世,我會自發關心他們。很多年後,他們跟我說,謝謝你當時這樣開導我。那刻我覺得爸爸送了我一份禮物,讓我在年輕時面對和思考生死課題,得以幫助他人。」
她開始擔任佛教院侍部義工,探訪住院病人,為了進修臨終關懷技巧,又修讀輔導碩士。第二人生展開,楊佩現為執業輔導師,專長癌症病人、青少年及家長輔導,幫助他人觀照己心。
她憶述李教授有次分享,傳播有不同層面,大眾傳播旨在讓廣泛受眾接收訊息,他卻對自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感興趣。過了很久她才開始明白。她現時的志向都與傳播有關,只是輔導更著重聆聽:「你愈主動和願意聆聽,反而你跟個案說的那句話,愈能進入對方內心。」
「當你聆聽對方的困難和處境,就能以他的方式幫助他。我不是叫他要如何做,而是讓他意識到自己可以怎樣往前走。」
簡介:
楊佩,1990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本科畢業,從事紡織生意25年,為公司創辦人之一;其後修讀佛學、輔導碩士課程,現為執業輔導師。
【新傳與神學的距離】

更多
警察總部外,一群記者在等待時任警務處長現身接受訪問,其中一人手持咪高峰的同時,捧著神學書低頭細看。埋首閱讀的是葉菁華,這幕當時在電視台新聞時段播出,前行家早前把截圖傳給他留念。儘管現在已是神學院院長,他憶述新傳畢業後的記者生涯,仍然語帶興奮,笑言做記者很活潑,「現在還很感興趣」。
興趣源於對社會的關注。葉菁華高中常參加辯論比賽,辯題大多圍繞社會議題,大學選科時,因為「很活」、「能夠緊扣於社會」,就此入了新傳、成為記者,直至回應上帝呼召。
對基督徒來說,神會託付人去完成特定的事,回應呼召意指跟隨上帝心意而行。葉菁華自小是基督徒,一直求問如何更好地侍奉上帝。他亦覺得,記者並非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他謙稱自己轉數慢,而且性格內向,不易獲得獨家新聞材料。
那強項是什麼?看他回憶本科片段,提到畢業論文指導教授陳韜文介紹學術概念「範式」和各種社會理論等,分享得津津有味時,答案呼之欲出,「既然具備學術興趣和能力,又觀察到香港教會不貼地、不太關心社會,就覺得要投身神學教育,透過影響將來的牧者,從而影響教會。」
「我當時心想:『主若願意,就繼續走神學教育的路。』」結果,葉菁華深造後回港教學,2020年更成為神學院院長。他對社會的關心不減當年,作為少數讀神學的新傳人,他說在本科學會重視受眾。新傳與神學的距離沒想像中遙遠。
「教會作為傳播機構,教會和牧者的話,能令會眾明白嗎?覺得回應到自身處境嗎?這點很重要。傳播並非單向,不能硬餵對方進食,你要了解會眾的狀況,他是身處在某個社會文化處境當中的。神學教育不應脫離這個社會處境,教會才能更好地傳福音、服侍社會。」
簡介:
葉菁華,1989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本科畢業,95年神道學碩士畢業後深造,2004年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神學博士畢業,其後於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擔任教職,並於2020年出任院長。
【這個校長是新傳】

更多
偌大禮堂內,十多名學生輪流進行一小段戲劇演出,同學紛紛舉手表達意見,氣氛熱烈。這並非興趣班,而是香港培正中學的藝術課程,學生需選擇專修主項,而教戲劇的正是校長何力高。
何力高以戲劇創作聞名,他監製的聯校音樂劇《奮青樂與路》在香港舞台劇獎獲得六獎。一提到戲劇如何培育學生品格,他就侃侃而談。「新傳人想法比較古靈精怪,我一直做音樂劇並非學校要求,而是自發想做,然後愈做愈好玩、規模愈來愈大。有些新傳人在學校,會令校內氛圍活潑些的。」
擔任中學校長的新傳人,還有九龍城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校長陳倩君。鏡頭一轉,由活潑轉為溫柔,她對青年的關愛由心而發,在學校等候拍攝照片期間,自然與新傳本科生攀談;又在閒談間提到,近年學生心理健康備受關注,早前到美國拜訪辦學團體,也討論相關議題。
陳倩君其實當過記者,談起人生轉向,她很珍惜當記者的時光,讓人眼界大開,只是與受訪者的關係,比起與學生的短促,「教育是一段很長久的關係,你今天認識了學生後,可以陪他走幾年,甚至之後還可能繼續聯繫,正正是人和人之間這份連繫很吸引我。」
一校之長,帶領學校發展方向,決定影響全校學生。何力高說,藝術課程與公開試無關,而課時有限,兩者存在張力,但他始終想令學生有多些不同學習經歷。「沒有東西比幫助學生成長更為重要,尤其是現今科技發達,知識唾手可得,教育學生如何認識自己、面對世界,建立好的價值觀,這些是最重要的。」
「教育旨在教好學生,除了傳達知識,還有文化和價值的傳承。而新傳訓練中,每寫一個故事背後,其觀點和價值都可以影響他人,兩者是一脈相承的。」陳倩君說。
簡介:
陳倩君,1992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本科畢業,先後修讀英語文學、資訊科技教育碩士課程;擔任中學教師逾17年,2013年起成為校長,現為九龍城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校長。
何力高,1996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本科畢業,曾擔任中學老師及電視台記者,2015年成為香港培正中學副校長,2018年升任校長,期間製作《震動心弦》、《奮青樂與路》等音樂劇,藉戲劇訓練培育學生品格。
【擇善固執的勇氣】

更多
「我們的計劃不成功是因為沒有目標,一個人若不知道他要航向哪個港口,沒有風向會是順風的。」很難想像會有一本保險理財冊子引用哲學家塞內卡的話,冊子出自宏利資深區域總監陳寬手筆,這位「90後」新傳人說,在學院學到最重要的是怎樣說故事,而這能力適用於不同工作。
陳寬本科畢業後,順理成章做了記者,兩年後轉換保險跑道。他坦言轉行因家庭經濟需要,但這些經歷裝備了他,「記者工作講求速度、一心多用、一人完成三人工作量。現時有人疑惑為何我如此『捱得』,如果你做過記者,其實沒什麼是你做不到的,這是很好的訓練。」
陳寬喜歡日本動漫,因為熱血,辦公室貼滿《海賊王》的海報和金句;他本人也許也是個熱血故事:年紀輕輕就到達這個職級、領導過百人的團隊,但轉行一開始其實並不順利,靠新傳所學「過關打大佬」。新傳訓練了他說故事的能力,小至如何拍片、出書、經營社交媒體,大至建立個人品牌,「很多人對理財並無概念,覺得很複雜,但本科就是教我們怎樣令複雜事物簡單化,將冷冰冰的東西變得有溫度。」
能夠將新傳所學應用到現時工作上,對陳寬而言滿足感很大。他在新傳學到擇善固執:「世界是個大染缸,在面對引誘和利益時選擇正確和善良,是很需要勇氣的。」
「老師說我們的筆和口很重要,現在我也這樣跟同事說,很多人對保險一竅不通,你說的就是真相,就像以前做記者,大家會相信你的報導,因為你有這個身份。我覺得世上有三個行業,有沒有用心做可以差天共地,除了記者和老師,就是保險代理。」
簡介:
陳寬,2016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為宏利資深區域總監。
【服務社會的心志】

更多
不少人認為新傳畢業生大多投身傳播行業,事實上,新傳教育注重跨學科融會貫通,新傳人於不同領域貢獻社會,成就不凡者眾,包括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下稱「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
梁鳳儀表示,當初之所以選擇新傳,是受其求真精神吸引,「新聞講求報道客觀事實真相,從而形成讀者對事件以至社會的看法,我覺得很重要。所有學科都旨在令社會更好,求學問其實都是學做人的道理,而新傳更貼近社會脈搏,幫助反映社會狀況。」
畢業後,梁鳳儀曾擔任《亞洲華爾街日報》記者10年,其後轉職香港金融管理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證監會,看似換了跑道,實則不然,「新傳培育了我服務社會的心志。我一直希望能建設社會,後來轉投金融領域,助市場更健康有序地發展,這亦是社會的重要一環。」
梁鳳儀說,在新傳所學受用不盡,一是求真和客觀,「新傳重視橫向思維,以不同橫切面看同一件事,將點連成線、將平面變成立體,意即將不同觀點和角度融會貫通。」其次,新聞寫作訓練強調深入淺出,用簡單易明的方式表達抽象概念,「這能力畢生受用,我現時制訂相關監管政策,不論審閱内部研究報告或對外發表的監管通函,我會要求複雜政策當中的核心意義,有效提煉及表達出來。」
新傳及記者工作令她知道,採訪前要做足功課,從而練就謙虛態度,「我任職過不同機構,不會一開始就熟悉這些範疇,需要虛心學習,依賴亦同時領導你的同事和團隊,需學會聆聽。」她笑說:「畢竟由做記者開始,就一直要聽受訪者說話。」
簡介:
梁鳳儀,1982 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本科畢業。於《亞洲華爾街日報》任職記者10年;1994 年加入香港金融管理局,2000年升任助理總裁;2008至2013年出任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並於2012年獲頒銀紫荊星章;2015年擔任證監會執行董事,2018年起兼任副行政總裁,2023年出任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