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宣布新搞作,明年舉辦首屆流行文化節,先重點介紹1960至1990年代文化與人物,其實近二十年前學者馬傑偉、吳俊雄、呂大樂已舉辦香港文化與社會研討會,後來由年輕一輩接手籌辦,今年剛好是第十屆。
……這次研討會的題目則從這個研究延伸,定為「分眾環境下的大眾構成」。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聽到題目,想起自己寫過的電視劇角色Laughing哥現象﹗
2009年,劇集《學警狙擊》紅了配角Laughing哥,由謝天華飾演滲透黑幫的卧底角色,其殉職情節引發群情洶湧,有網民在facebook設悼念區,更可選虛擬祭品包括角色隨身的5蚊銀、紙紮妹仔等供奉,李立峯稱之為在人人各有各娛樂喜好的分眾時代來了一記「內爆」。由Laughing哥到MIRROR,今時今日何為大眾小眾分眾,再來到跌屏幕事件後12子露面復出之際,三人坐埋一枱,對香港流行文化一路走來的變化,有怎樣的回顧和新的觀察?
…..Laughing哥與MIRROR不同之處,是後者造成的熱潮並非只有一下內爆。李立峯指出,「這是以往的生產邏輯,很有系統、結構地產生一種協同效應,電視、電影、廣告互相加強,去捧紅一個人。在分眾時代,大眾媒體的能力比以往弱,TVB想捧紅任何人都分分鐘變了死亡之吻」,但鏡的現象「就似返一個所謂主流的文化工業生產」。
…..但過往的世界是,很indie的人既少數也不visible(顯見),現在的小眾比以往大及可見,平時不接觸就不接觸,一旦有一日突然有人向你介紹,你就會即刻找到來看。今時今日小眾的特徵是,每一個小眾的力量不大,否則就唔叫小眾,但成個小眾加起來就可以幾犀利,就像試當真玩四台(聯播),就可以玩到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