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

News Archive 2008 年 11 月 3 日

四川地震,香港傳媒先後共派出超過二百人到災區採訪,規模、難度,史無前例。之後,留下起碼幾個問題﹕

記者報導,應該抽離還是介入﹖
無論災情幾大,他們只能做個客觀的旁觀者嗎﹖
訪問悲痛絕望的人,有何訪問技巧﹖
怎樣避免在災民的傷口上撒鹽﹖
記者奮不顧身採訪,人稱專業。但勇字當頭不顧安全,又是否專業﹖
香港新聞界的專業表現又有何特色﹖
記者在採訪時可以哭嗎﹖有人說記者一哭,視野便模糊…… 
到底一個記者要如何面對這場重大災難﹖
以上問題的答案,你可以從本院和香港新聞教育基金合力出版的《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中一一找到。本書集感性抒發、理性探討、和氣討論與學術分析於一身,訂價$80,各大書店有售。大專學生可在基金秘書處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以優惠價$50購買,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event-2008-11-002 01 zh

event-2008-11-002 02 zh
event-2008-11-002 03 zh
event-2008-11-002 04 zh

香港新聞教育基金於11月14日舉行新書發佈會,獲
多位傳媒代表出席支持,場面熱鬧。

event-2008-11-002 05 zh

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高級記者鄧駿暉表示,四
川地震的經歷帶給他很大的震撼,令他更加珍惜身邊
所有的人、事、物。

event-2008-11-002 06 zh

香港新聞教育基金主席陳早標﹙右﹚與本院院長蘇鑰
機向各界推薦《反思錄》,認為讀者可以從中了解記
者採訪時的心路歷程以及傳媒的運作與專業操守。

event-2008-11-002 07 zh

參與《反思錄》的編輯及作者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