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於推動創意工業與新媒體發展一直不遺餘力,最近更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文化博物館和香港電台合辦一個別具規模、命名為 「歌潮 ‧ 汐韻 —— 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展」的展覽和一系列活動。活動詳情
香港的粵語流行曲,從來都盛載著香港人的生活文化,和豐富的集體回憶。相信大家都會記得,七十年代許冠傑唱「鐵塔淩雲,望不見歡欣人面」;溫拿話「今朝等到依家,囉囉孿心掛掛」;徐小鳳淡言「前望我不愛獨懷舊,名利我可以輕放手」;羅文高唱「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八十年代,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成為樂壇巨星。九十年代,「四大天王」紅遍中港台。到現在的二千年代,則百花齊放,流行曲透過不同形式,穿梭電影、電視、手機、遊戲機、公共交通工具、卡拉 OK 、 YouTube 、 Facebook 之間,進一步滲透社會各階層,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香港粵語流行曲極具特色,充滿創意、活力、感情和魅力,帶出了強烈的本土意識,是香港獨特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粵語流行曲 也 反映著不同時代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觀,間接保留了香港的集體回憶和文化歷史。
舉辦名為 「歌潮 ‧ 汐韻 —— 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展」 一系列展覽和活動,除了為配合香港特區政府對創意工業的推廣,和本院創意媒體與新媒體課程近年來的發展外,我們也藉此彰顯粵語流行曲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及對為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展努力不懈、貢獻良多的音樂人、創作人和媒體致敬。我們也希望藉此喚起大眾對本地流行曲發展的關注和興趣。
大合照:(左起)鄧浩文先生、練美兒教授、周耀輝
先生、吳雨先生、黃秀蘭女士、黃志華先生、廖繼權
博士、梁曉芙女士、朱耀偉教授、馮應謙教授。
英皇總裁吳雨先生回顧香港粵語流行曲的一番興哀變
幻。
詞人及阿姆斯特丹大學准博士生周耀輝及新加坡國立
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廖繼權以音樂看消費生產、國際化
等議題。
浸大教授朱耀偉與倫敦大學准博士生梁曉芙發表他們
對流行曲歌詞及全球音樂市場的獨特看法。
詞人及阿姆斯特丹大學准博士生周耀輝及新加坡國立
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廖繼權以音樂看消費生產、國際化
等議題。
城大教授練美兒及中大哲學碩士學生鄧浩文以本土及
西方的流行音樂解構音樂互相融合混種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