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大師生走進鳳凰衛視

News Archive 2010 年 1 月 1 日

中大師生走進鳳凰衛視新聞學文學碩士課程學生王路瑤報導

2010年1月29日,在鳳凰衛視搬到大埔新址的十個月后,迎來了一批“未來的同行”—-由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院蘇鑰機院長、梁永熾教授以及專業顧問黃俊東,帶領新聞專業和新媒體專業的二十六名碩士課程研究生到鳳凰衛視的新總部參觀和交流。

鳳凰衛視于2009年3月30日正式遷入大埔工業村大景街2-6号,目前部份空間尚未修飾完畢,因此中大師生是少數獲邀來此參觀的大學團體。大樓外部看起來并無特別之處,走進樓門則有步入現代之門的感覺。鳳凰衛視已裝飾的部份以溫馨、別致著稱。鳳凰衛視公關經理林全立先生介紹,辦公樓正門大廳內精心設計的兩塊石頭模型以及頭頂特別訂制的“百鳥歸來”掛飾,都預示著鳳凰人團結的向心力。

上了二樓迎面而來的是一小型的展覽區,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展出鳳凰衛視的歷史,同時有紀念品出售。穿過璀璨的長廊,我們來到大型演播室“環球新聞中心”。演播室的外圍是新聞演播臺,具有移動式數碼布景等現代化播報形式;正中央立著一根巨大的圓柱,上面及時滾動式屏幕讓金融股價一目了然。整個空間以圓形為設計理念,編輯人員的辦公桌被設計成三個圓環聚在一起,每個圓環可容納三個人,這種設計既節省了空間,又暗含“包容”的鳳凰精神。在新聞播報時段,這裡的工作人員會異常忙碌。編輯們隨時搜索最新資料,及時的傳遞給新聞主播,這種圓形設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縮短了新聞製作的時間。“環球新聞中心”燈光的設計也頗具特色,平時全為淡藍色,當遇到重大或突發性新聞事件時,燈光會全部變紅。中文大學新聞系研究生王慧敏對此感歎不已,並稱這種設計類似熱播美劇《CSI》中的場景。新總部大樓的場景相信熟悉鳳凰節目的人都會很熟悉,無論是星光燦爛的長廊、還是即將開業的咖啡廰都可作為拍攝節目的場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令人耳目一新。

鳳凰衛視以高品位、時代感著稱,鳳凰衛視節目统籌總監及中文台副台長溫港成先生在中大師生參觀錄影廠現場后,與學生分亨他多年來從事傳媒工作的經驗。溫先生指出,媒體從業並不容易,學生在學校讀書常常會忽略學習謀生的技能。而媒體其實也是一種商業化運營,要在媒介從業,先要學會如何生存。同時,採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鳳凰衛視的採訪資源不如央視,在外採訪碰壁的情況時有發生。一個好記者的條件是百折不撓、堅持到底。當一位記者成功採訪了一位名人,那么接下來的路就會越走越寬。

中大學生所提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鳳凰衛視與央視的比較,有人提出質疑:目前看來CCTV4的觀點越來越開放,而鳳凰衛視則采用一種“擦邊球”似的中間路線:即對有關內地的言論越來越保守,因此有人覺得鳳凰衛視的風格越來越接近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該如何定位,如何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呢。溫先生回答,鳳凰衛視一直定位在報導正統的深層次內容,避免挖人隱私,因此會吸引一些高層次的華人受眾;同時鳳凰在臺灣的資源相當豐富,在台灣的資源估計比放在北京的還多,“比如台灣總統大選,我們能夠全方位的直播,內地觀眾只有通過我們頻道收看,這是大陸任何一家媒體都做不到的。”他認為央視近年觀點越來越開放,其實是在向鳳凰衛視靠攏。所以鳳凰衛視還是有壓力的,總部遷新址擴大也是爲了迎接新一輪的競爭。先做好自身的硬件,再去提升自己的軟件,做到有的放矢。過去的採訪只能靠話筒,現在要求第一時間出畫面最重要。鳳凰衛視目前也在儘量做到這一點。

溫先生亦提到,從鳳凰衛視中文台開台的十多年來一直有進軍北京市場的想法,畢竟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各方面資源都豐富,製作成本也會更低,比如受訪者大多到北京比到香港容易。鳳凰衛視預計明年將會在北京興建鳳凰大廈。目前它的電視信號已覆蓋全球的大部份華人地區,待到科技再發展、政策再開放,鳳凰衛視在中國大陸的接收率也會更高。

event-2010-01-01 01event-2010-01-01 02
參觀鳳凰衛視的學生(左) 鳳凰衛視大型演播室(右)
event-2010-01-01 03event-2010-01-01 04
鳳凰衛視公關經理林全立介紹大堂的設計(左)
鳳凰衛視節目统籌總監温港成講解鳳凰台的運作(右)
event-2010-01-01 05event-2010-01-01 06

鳳凰衛視影像監控室(左) 蘇院長致送紀念品(右)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