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6日至10月3日期間,本院4位本科同學區可名、陳渭茵、邱汛瑜及黃倩文,參與由香港新聞教育基金舉辦的「新聞系學生聯校實習計劃」,以傳媒機構代表的身份,前往北京採訪一連串國慶慶祝活動。今次,同學獲邀出席國務院及不同部門單位的記者會,了解中國建國60年間的建設和發展。此外,參與同學亦有機會參觀農村發展、社區醫院建設及航天城的工作。十一國慶當天,同學更獲安排進入天安門廣場,參與閱兵盛典的採訪工作。今次的實習體驗,參與同學都表示獲益良多。
同學感想:
區可名 (本科四年級)
到北京實習,亦是第一次到北京,出發前已有繁華京城的印象,一星期內看見的,果然沒令人失望。期間,我們有機會在記者會上採訪,亦有實地參觀,讓我能親身體驗京城正在快速地發展。我們常想將香港與北京城市作比較,只要漫步京城就知道,香港根本沒法與京城的繁華相比。
在農村採訪,看見「城鄉一體化」計劃的體現。城郊村落得到重建,部分更被活化為文化消閒的世外桃源。計劃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確保農民能成功過渡。
國慶實習團的重點,實非閱兵莫屬。我們有幸走進天安門,坐在城樓前面,與香港觀禮團同席。眼前的記者個個身經百戰,能夠與他們一起進場採訪,機會實在難能可貴。
陳渭茵 (本科三年級)
得悉有機會到北京採訪國慶活動,我們實在感到榮幸。同時,我們亦明白機會難得,故期望在北京除了是參與當局安排的採訪活動外,更能到街上走走,了解當地的民情。
感謝主辦機構給我們的信任及自由,讓我們能一嘗心願,四處採訪。我們在北京共完成五個專題採訪,內容環繞在北京工作的港人及大學生對國家發展的看法及國慶的感受。
邱汛瑜 (本科三年級)
在建國六十年的慶典上,各路人馬的注意力都集中於國慶閱兵所展示的軍事實力,以及巡遊晚會的空前盛況。我們有幸參加了如孔雀開屏般的閱兵大典,亦獲邀出席各個官方記者會。我們的眼界開闊了,見識到新中國的「硬實力」,但此時我卻想起人們常用來形容中國現狀的一句話─「硬件一流,軟件九流」。
幸好在北京市郊農村的參觀採訪的經驗,改變了我的看法。遠離市中心的光鮮亮麗,眼前的是有著三百戶人家的小村落,放眼都是最傳統的磚瓦小房。政府現正陸續翻新改造這些四合院,在傳統的外牆下,裡面可能是時髦的畫廊、餐廳,但村莊原本的面貌仍被保留著。在洋人藝術家進駐的同時,世代聚居的村民亦繼續生活。新舊的交替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這種平衡又形成一種和諧。一個城市的古跡不但代表著對過去的尊重,其實也是軟實力的一種表現。
黃倩文 (本科二年級)
我十分榮幸能參與今次由香港新聞教育基金舉辦的實習團,從中的得著實在不少。首先,能夠在國慶期間以記者身份進入北京採訪,是一件極難得的事,我們不單可現場訪問高官,更有機會與一眾北京大學生交流,甚至可在北京街頭採訪,令我感到自己已成為真正的記者。
另外,我們參加了北京新聞中心安排的一些活動,包括參觀農村建設、社區醫療設施及航天科技等等,讓我認識祖國在不同方面的發展。今次活動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關農村建設的採訪。那條村莊是一個成功活化歷史建築的例子,證明傳統建築在北京經濟的急促發展下除能成功保存外,還有助社區發展。那時心裡只有一個疑問,為何香港的文物保育和活化做得那麼差?類似的啟發性思考在今次旅程的採訪中時有發生,自己從中得到不少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