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風險社會中之危機傳播」

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於2010年初推出第三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此次訪問研究專題為「風險社會中之危機傳播」。

訪問計劃的目的 
促進文化中國華語傳播學者的交流,加強彼此的聯繋。
互相提高華語傳播研究的水平,促進世界學術平等對話。
為學者提供研究寫作與論文發表的機會。

訪問計劃內容
訪問學者必須於2009年10月15日提交完整論文。
訪問學者由2010年1月25日開始,在中大訪問一個月。留港期間的活動基本上由學者按需要自由決定。
所有訪問學者必須參與2010年1月29-30日以「風險社會中之危機傳播」為題之工作坊,提交論文,並參與為促進訪問學者與香港學者交流之活動。

工作坊
日期:2010年1月29-30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人文館208室
語言:普通話

二十一世紀是個風險四伏、危機密集的年代。Ulrich Beck (1992)在其「風險社會」(Risk Society: Toward a New Modernity) 一書中即明白揭示︰科學、科技、工業乃至於現代化(modernization)之發展,是一連串「風險」(risk)與「災難」(hazard)的肇因。而且,這些風險與災難的後果及影響,無論是廣度及嚴重性皆非人類始料所及,更非人類完全可以控制的。

環目四看,現代社會面對眾多性質不一的風險及危機,包括人口壓力,溫室效應、傳染病跨境蔓延、貪污舞弊、全球化引起的衝擊、投資環境劇變、階級衝突、貧富懸殊、道德與公信失衡、虛假資訊氾濫、企業及政府的表現與公眾期待的鴻溝、以至日常所見的勞資爭議、管理失當、產品瑕疵與召回、消費者訴訟與抗爭、網路謠言、價值偏差及專業道德與醜聞事件等等。

單就2008年間所發生的危機事件觀之,歷歷在目者即包括︰香港淫照事件、台灣健身俱樂部龍頭亞力山大停業之消費者權益爭議、大陸雪災、四川地震、松花江苯污染、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乃至於迄今仍嚴重影響全世界的金融海嘯。

凡此種種,有源於天然災害,也有源於科技發展、更有一些是源於工業及社會結構的改變。無論危機的大小及性質,它們皆直接或間接衝擊組織之決策與溝通行為,成為挑戰政府、企業、傳媒及社會傳播的新課題。

本次為期一個月的深度工作坊,旨在集合華語學者,以多元視角探索風險社會之危機傳播所涉及的成因、傳播模式,及其與宏觀、微觀社會結構間之互動、關係及影響。我們看重的是具實證資料及理論創意的論文。結合工作坊成果,預期出版一本學刊專集及/或專著。

訪問學者

姓名學術機構
司景新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史安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李明穎台灣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侯正曄澳洲昆士蘭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徐美苓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教授
馬淩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潘祥輝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
蔡靜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廣播產業研究所講師
喻國明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

學術委員會
工作坊學術小組:黃懿慧、利嘉敏、李立峯、陳韜文
訪問計劃小組:陳韜文、馬傑偉、馮應謙、邱林川、黃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