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 Liangwen 郭良文

學歷: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媒體、電影與戲劇系博士,1998-2006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社會學系碩士、博士,1987-1991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士,1981-1985

工作經歷

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主任,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兼所長,2004年2月至2007年1月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主任,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兼所長,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
世新大學公共傳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1998年2月至1999年7月
世新大學公共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96年8月至1998年1月
紐西蘭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系訪問學人,1994年8月至1996年8月
紐西蘭 The Open Polytechnic of New Zealand 人文學院兼職講員與研究推廣組長,1995年2月至1996年8月
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公共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91年8月至1994年7月

學術服務與榮譽

服務優良教師,玄奘大學頒發,2008年
思恆獎,張思恆文教基金會頒發,2008年
台灣社會學會秘書長、國際社會學會(ISA)2009 Council of National Associations
台北會議籌備委員,2008年至2009年
「玄奘資訊傳播學報」主編,2007年至2009年
「中華傳播學刊」(TSSCI) 主編,2004年至2006年
「新聞學研究」(TSSCI) 副主編,2002年至2004年
「中華傳播學刊」、「圖書資訊學研究」、「傳播管理學刊」等刊物編輯委員,「傳播文化」、「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輔仁學誌」、「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香港)等刊物編輯顧問
「傳播文化」、「中華傳播學刊」、「理論與政策」、「廣播與電視」、「資訊社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文化研究」、「台灣民主季刊」、「新聞學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報」、「玄奘資訊傳播學報」、「歐美研究季刊」、「台大新聞論壇」、「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圖書資訊學研究」、「人口學刊」、與「電子商務學報」等刊物審查委員
中華傳播學會第三屆理事長,2000年至2002年
IAMC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3 年台北年會執行長
國立空中大學校務諮詢委員,2000年2003年
中華傳播學會2000年研討會教師組「傑出傳播論文獎」得主(與陶芳芳共同獲得),2000年
國科會甲種論文獎助,1994年、1996年、1998年、與2000年
中華傳播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1998年至2000年
世新大學傑出研究獎,世新大學頒發,1998年
蔣經國博士論文獎學金,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頒發,1991年
美國 Alpha Kappa Delta社會學會大學生學術論文競賽亞軍,1985年

另外,參與許多學校、院系之升等著作與研討會論文審查,學術研討會議之主持人與評論人、國科會或教育部之學術性審查,以及科技大學評鑑與大學評鑑委員等服務
期刊論文

林素甘、郭良文、林崇偉(2008)。〈數位典藏應用於數位學習之初探 –以「蘭嶼原住民媒體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為例〉,《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四卷第三期,頁32-43。

郭良文、林素甘、曾欣怡(2006)。〈從資料特性思考傳播內容Metadata典藏之建置〉,《大學圖書館》,第10卷第2期,頁122-141。

郭良文(2006)。〈數位資本主義與發展傳播的迷思〉,《中華傳播學刊》(TSSCI),第九期,頁53-68。

郭良文(2002)。〈流動的認同,建構的國族想像〉,《中華傳播學刊》(TSSCI),第二期,頁41-46。

郭良文、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郭良文(2006)。〈數位資本主義與發展傳播的迷思〉,《中華傳播學刊》(TSSCI),第九期,頁53-68。

郭良文(2002)。〈流動的認同,建構的國族想像〉,《中華傳播學刊》(TSSCI),第二期,頁41-46。

郭良文、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七卷第四期, 頁1-14。

Chiang, Nora. Kuo, Liangwen. (2000). “An Examination of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Asian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廣告中認同, Vol. 9, No.4, pp.459-481.

郭良文、陶芳芳(2000)。〈台灣報禁政策對發行與派報之影響:一個時空辯證觀點之思考〉,《新聞學研究》(TSSCI),第六十四期,頁57-94,2000年10月。

郭良文、柯裕棻(2000)。〈網路空間之型塑與台灣網際網路的發展〉,《世新大學學報》,第十期,頁187-219。

郭良文(1998)。〈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 – 解析商品化社會之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TSSCI),第五十七期,頁127-157。

Kuo, Liangwen. (1998). “Media Reproduction of Masculinity in Sport – A Case Study of New Zealand’s Yacht Race Victory in the America’s Cup,” 《臺大社會學刊》(TSSCI),第二十六期,頁323-372。

Kuo, Liangwen. (1997). “Loc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istic Advertisements in New Zealand,” 《世新大學學報》,第七期,頁174-198。

Kuo, Liangwen. (1997). “The Organization of Taiwan’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n Analysis on Leadership, Consciousness and Strategies,” i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紙之醫療廣(SSCI), Summer, pp.66-98.

Kuo, Wayne. Richardson, Glenn. (1997). “The Enchantment of Black Magic –Decoding Social Meanings from the Media Coverage of the America’s Cup” (with Glenn Richardson), New Zealand Journalism ReviewLiang, Spring, Vol. 5, pp.18-25.

郭良文(1994)。〈派報體系的權力與利益: 台灣都市非正式經濟的社會學分析〉,《新聞學研究》(TSSCI),49期,頁31-54。

郭良文(1994)。〈解讀台灣地區報紙之醫療廣告〉,《廣告學研究》,2期,頁1-22。

郭良文(1993)。〈多元方法論的觀點與檢討〉,《思與言》,31卷 2期,頁1-49。
專書與會議論文集 Australian Post-war Migration Documentary Films, 1946-1975,”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郭良文、許安琪、邱高生、紀雪雲、張錦華(2005)。〈預防菸害與媒體傳播組總結報告書〉,《全國菸害防制策略會議2005總結報告書》,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頁211-297。

鄭自隆、黃深勳、郭良文、陳尚永(2001)。《廣告管理》,台北:空中大學出版(郭良文負責其中「網路廣告管理」、「國際廣告管理」、以及「廣告與社會」等三章)。

郭良文(2001)。〈經濟發展與澳洲移民政策的變遷〉,《「當前人口外移之問題與挑戰研討會」論文集》,僑務委員會主辦。

郭良文、蔡樹培(2001)。〈網路廣告傳播之特性與企劃管理〉,《「新世紀、新思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銘傳大學出版,頁1-34。

郭良文、馮國蘭(2001)。〈台灣廣告內涵特質的轉變〉,輯錄於郭良文主編之《台灣的廣告發展》,台北:學富出版社,頁240-271。

郭良文(1997)。〈台灣網際網路興起之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全球化的發展觀點〉,《「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出版,頁113-140。

郭良文(1994)。〈台灣的環保運動與溝通〉,錄於郭良文編之《台灣的環保公關》,台北:巨流出版社,頁233-275。
研討會發表

郭良文(2008)。〈從送報經驗談台灣報業發行與派報體系之變遷〉,「數位傳播語境下的兩岸三地新聞文化探討」研討會。香港: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主辦,2008年9月25-28日。

Kuo, Liangwen., Chang, Yupei,. Tao, C. C. (2008). “Conquering the digital divide: Development of woman’s digital skills in Taiwan,”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IAMC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tockholm, July 20-25, 2008.

郭良文、劉念夏、陳毓麒、羅之維(2008)。〈摸著石頭過河–從菸害防制宣導素材開發計畫談健康傳播的訊息設計與訊息評估〉,「中華傳播學會2008年年會」。宜蘭:2008年7月4-5日。

Kuo, Liangwen. (2008). “Australian Media Studies Represented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in Symposium of Australia Studies,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May 26.

郭良文(2008)。〈全球化傳媒集團的發展趨勢〉,「從歷史到未來:傳播、對話、共享」研討會。深圳:中國傳播學會主辦,2008年5月10-11日。

林崇偉、林素甘、郭良文(2007)。〈數位典藏與多元文化傳播教育—以三台雜誌的數位資料庫為例〉,「第二屆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與應用」國際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與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主辦,2007年11月24日。

Pan, Yu-Chieh., Kuo, Liangwen. Lee, Jiunde. (2007). “Role play and Reciprocity: Sociability of the Online Game Community,” in 2007 Humam-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eijing, July 22-27.

林素甘、林崇偉、郭良文(2007)。〈數位典藏應用於數位學習之初探—以蘭嶼原住民媒體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為例〉,「兩岸青年學者論壇 ─ 兩岸數位傳媒發展與社會變遷」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2007年11月10日。

Kuo, Liangwen., Lin, Chong-Wei. Lin, Sukan. (2007). “Presenting Aboriginal Culture in the Digital Age: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Archive of Lan Yu’s Ethnic Media,”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Harbin, June 24-26, 2007.

Kuo, Liangwen. (2007). “Publish or Perish? Sharing the Experiences of Taiwan’s Communication Journal Publications,” presented in the panel “Publish or Perish? A Dialogue with Journal Editors in Asian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San Francisco, May 24-28, 2007.

郭良文、林崇偉、林素甘(2006)。〈網路、少數族群與參與式傳播之建構:以蘭嶼媒體數位典藏計畫為例分析〉,「兩岸青年學者論壇 ─ 兩岸大眾傳播媒體發展對社會影響」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2006年11月4日。

郭良文、曾欣怡(2006)。〈從傳播資料特性思考數位典藏之建置〉,「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年會」。台北:2006年7月12-14日。

Kuo, Liangwen. (2005). “Challenging Media Panics and Establishing Democracy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presented in the Concluding Plenary Session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IAMC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aipei, July 26-28, 2005.

Kuo, Liangwen. (2005). “A Study of the Media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Immigration Publicity in Australian Post-war Era,”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IAMC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aipei, July 26-28, 2005.

Kuo, Liangwen. (2005). “Current Condi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Use of Media in Taiwan’s Tobacco Control,”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Promotion Tobacco Control, hel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Taiwan, March 29-30, 2005.

Kuo, Liangwen. (2004). “Migration Documentary Film as a Nation Building Propaganda: A Case Study of “Australia at School,” 1946-1948,”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IAMC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razil, July 2004.

郭良文(2004)。〈香菸廣告之類型、意涵與媒體識讀策略〉,「中華傳播學會2004年年會」。澳門:2004年6月24-26日。

郭良文、許如婷、管中祥(2003)。〈社區媒介與地方歷史意義之建構:以大新店地區白馬將軍『陳秋菊』故事論述為例〉,「傳播研究與台灣社會」學術研討會(網路會議)。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2003年5月18日。

Kuo, Liangwen. (2002). “Identity Formation in the Australian Post-war Era: An Analysis of Migration Documentary Films (1940-1975),” to be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IAMC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arcelona, July 2002.

郭良文(2001)。〈國際廣告教育的發展趨勢〉,「第二屆全國廣告教育」學術研討會。深圳:深圳大學傳播學系,2001年11月。

郭良文、馮國蘭(2000)。〈社會變遷與台灣廣告內容特質轉變之研究〉,「邁向21世紀台灣廣告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公共傳播學系,2000年1月7日。

郭良文、柯裕棻(2000)。〈國家發展、資本主義與網路空間的形塑〉,「間別千年: 臨界空間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系、台灣社會學會,1999年12月11-12日。

Kuo, Liangwen. Chiang, Nora. (1999) “Occupational structure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邁向二十一世紀澳洲與東亞安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1999年10月7-8日。

Chiang, Nora. Kuo, Liangwen. (1999)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aiwanese immigrants to Australia, in the annual meeting of Asia-Pacific Science Conference,” held in Sydney, July 4-7, 1999.

郭良文(1999)。〈質性資料的電腦化處理—以NUD.IST軟體為例〉,「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年會」。關西:1999年6月27-28日。

郭良文(1999)。〈網路與社會研究核心課程設計〉,「跨世紀三通」學術研討會。中壢:元智大學,1999年3月24日。

Kuo, Liangwen. (1996). “Culture and Nationalistic Advertisement in New Zealand — Case Studie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held by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September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