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新媒體事件:網絡、公民與社會權力的重構」

第二屆「中大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於2009年1月舉辦,是次主題爲「新媒體事件:網絡、公民與社會權力的重構」。本院邀請十一位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的學者來港訪問一個月,參與工作坊及進行交流。

「訪問學者計劃」於1月9至10日舉辦了「新媒體事件:網絡、公民與社會權力的重構」工作坊,除吸引很多本院及其他院校的教授及同學們踴躍參與之外,不少專業機構亦有派員參加,如「香港電台」訓練及發展部、新媒體部及《明報》。《明報》更於1月23日的世紀版刊登了「謠言學於智者」的專題,報道工作坊的學術研討。

除工作坊外,本計劃的學術委員會與Monday.COME(學院逢週一舉辦的交流聚會)合作,邀請其中一名訪問學者——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紀綠片導演艾曉明教授於1月12日舉辦了一場紀錄片座談會——「四川地震其間的民間影像」,以最真實的影像聲音,揭露了地震災難中的民間真相,是次活動亦吸引了很多教授及同學參加,並掀起了熱切討論。

訪問學者在港期間,適逢參與本院「大中華訪問學者項目」的教授來訪本港,他們包括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系劉幼琍教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楊伯溆教授及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郭良文教授。訪問學者積極參與三位學者舉辦的學術講座,並展開學術交流,加強了彼此的聯繫。

訪問計劃由陳韜文、邱林川、朱順慈教授及梁麗娟講師負責,而邱林川教授亦是工作坊的統籌。不少訪問學者均表示從此訪問計劃中獲益良多,有見及此,準備明年準備再舉辦第三屆,初步構思以「危機社會中的傳播」為研究主題。

工作坊的聚焦討論
日期:2009年1月9-10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人文館208室

工作坊主題
媒體事件是傳媒力量的集中體現 —— 當戴揚與卡茨(Dayan and Katz)於1992年提出此論斷時,他們關注的主要是電視媒體,是規模隆重的直播盛事,是發達國家,是精英與專業人士。但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和民間力量的參與,近年來華人社會出現了一系列「新媒體事件」。從抗議北約轟炸到聲援孫志剛,從璩美鳳到艷照門,從廈門PX到重慶釘子戶,從饅頭血案到真假華南虎,這些事件林林總總、大小不一,所涉及的媒體和社群、現象和問題均已明顯超越傳統範疇。它們不再是強權操控的歌舞晚會,不再是單純逐利的商業炒作,而有更多的民間參與和橫向聯系,同時亦涉及更廣泛的社會權力問題,如侵權、賦權和維權,如日益模糊的公私界限,如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的發展。 然而,這些事件究竟揭示出怎樣的傳播機制? 網絡社群真的能夠憑藉互聯網、手機和博客而得到賦權嗎?抑或,虛擬世界只是延伸或複製現實社會的權力關係?探討「新媒體事件」意味著我們在理論和方法層面上需要有怎樣的突破?

本次為期一個月的深度工作坊,旨在集合華語學者,以多元視角探索新媒體事件所涉及的社會傳播模式與宏微觀結構, 尤其是有關民間網絡社群的權力問題, 及其在文化、政治和社會組織方面的影響。基於此工作坊成果,我們將出版一本實證資料豐富及具理論創意的專著或學刊專集,希望對網絡社群和媒體事件的研究作出方法學與傳播理論上的開拓。 歡迎對此主題有研究興趣的專家學者構思研究計劃及撰寫論文綱要,按上述手續向中大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申請。

訪問學者
卜衛,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
艾曉明,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吳筱玫,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副教授
杜駿飛,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系教授
周葆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系講師、復旦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裕瓊,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系副教授、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胡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系副教授
孫曼蘋,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副教授
楊國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亞洲與中東文化系副教授
雷蔚真,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謝靜,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告學系副教授

學術委員會
工作坊學術小組:陳韜文、邱林川、朱順慈、梁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