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社交媒體與公私界限」

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於2019年初推出第十二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及工作坊,本屆主題為「社交媒體與公私界限」,將由本院「中華傳媒與比較傳播研究中心」(C研中心)主辦。本屆共有十位學者獲邀參加工作坊。

 

訪問計劃目的

– 促進華語傳播學者的交流,加強彼此的聯繫。
– 提高華語傳播研究的水準,促進世界學術平等對話。
– 為學者提供研究、討論與發表論文的機會。

 

訪問計劃內容

– 訪問學者由2019年1月14日開始,在中大訪問兩個星期左右。留港期間的活動基本上由學者按需要自行決定。
– 所有訪問學者必須參與在2019年1月18-19日舉行的「社交媒體與公私界限」工作坊,並提交論文,參與學術交流活動。

 

工作坊主題

公與私的邊界在哪裡?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公與私的界限不斷變動。這些變化對個人與社會產生了不同層面的影響。社交媒體的結構與形態也持續變動,結合不同的數位可供性「affordances」,幫助人們拓寬人脈、增加交流、促進信息共享。當用戶享受社交網絡的多元功能時,他們大量的個人數據及其他電子足跡也留存在社交媒體及網絡中,產生新的社會問題。社交媒體中公、私界限的變化不僅影響了個人的身份建構、形象管理和日常生活,也影響了社會公共話語。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次工作坊將以「社交媒體與公私界限」為主題,聚集對此有興趣的學者探討社交媒體中的公、私界限及其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這一領域涵蓋的社會現象和研究問題廣泛,舉例說:

    • 身份建構與人際關係:社交媒介是建構個人身份的重要場所。公、私界限的改變影響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以及社交行為。社交媒體的公共性「publicness」不僅提供了新的社交機會,也改變了人們對「公」、「私」的定義。不斷變化的公、私界限如何影響人們在社交媒介上的身份建構?社交媒體的公共性會對人際關係的建構與維持產生何種影響?社交媒體變動的公、私界限是否會讓家庭關係和親密關係產生不同的互動方式?
    • 科技監測、數據與生活:社交媒體改變了人們相互連結與交流的方式。隨著網絡社交行為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個人數據被創造、收集並使用於不同領域。近年來,移動設備的興起(如:可穿戴式設備,健身健康應用軟件)使社交媒體的使用終端從電腦移到了手機上。它不僅成為記錄生活、監測生活的方式,也模糊了工作與休閒的界限。在工作學習時,閱讀闖入的訊息、閱覽社交媒體頁面成了每個人的生活常態。社交媒體成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們如何重塑並整合工作與休閒之間的關係?社交媒體如何收集、使用與分享大量可被識別的個人訊息?個人、企業和政府又會採用何種策略和措施來管理或使用個人數據?
    • 公共話語、信息流動與公民參與:從公共領域的視角來看,社交媒介為人們提供了開放討論、瞭解社會和參與政治的平台,但也對社會的極化現象「polarization」產生潛在影響。公、私界限的改變如何影響社交媒体上政治信息的分享與討論?在何種情況下,社交媒體的信息流動與網絡結構特徵能夠促進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訪問學者名單

姓名院校及職稱
陳怡璇台灣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陳憶寧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告系教授
黃毓超台灣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梁君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劉慧雯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路鵑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施琮仁台灣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王紹蓉台灣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徐敬宏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袁光鋒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工作坊委員會

邱林川教授(常務召集人)、陳萱庭教授(專題召集人)、陳韜文教授、羅文輝教授、黃懿慧教授、李立峯教授、朱順慈教授

 

訪問計劃秘書

程曉萱
電話:(852) 3943 8709
電子郵件: com-workshop@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