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

公共參與:華人社會的健康傳播

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於2013年初推出第六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由學院於2012年成立的「華人媒體與比較傳播研究中心」(C研中心)主辦,此次訪問研究主題為「公共參與:華人社會的健康傳播」。歡迎有興趣的學者申請,申請成功者將獲邀至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進行為期一個月之訪問,訪問期間的生活費用將由學院提供。

訪問計劃的目的
促進華語傳播學者的交流,加強彼此的聯繫。
提高華語傳播研究的水準,促進世界學術平等對話。
為學者提供研究寫作與論文發表的機會。

訪問計劃內容
訪問學者由2013年1月22日開始,在中大訪問一個月。留港期間的活動基本上由學者按需要自由決定。
所有訪問學者必須參與2013年1月25-26日以「公共參與:華人社會的健康傳播」為題之工作坊,提交論文並參與為促進訪問學者與香港學者交流之活動。

工作坊主題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把「健康傳播」定義為:「研究和利用傳播策略來告知和影響個體及社區作出正確的決策,以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準」,及「一種在重要健康議題上告知、影響、推動個體、組織和大眾的藝術和技巧。」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5)。健康傳播既是藝術也是科學,是傳播說服技巧和醫學研究成果的整合。假設資訊是相同的,健康傳播的挑戰在於向目標公眾精準地傳達健康資訊,推動其對當前行為作出正確的調整,以獲得更健康的生活。

積習難改,健康傳播需要建立一個富有包容性的良好環境,讓醫學建議能夠被目標受眾分享、理解、吸收和付諸實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就要對受眾的需要、信念、禁忌、態度、生活方式和社會規範有深入的瞭解。而健康資訊的傳播效果會受到文化背景、疾病種類、危機狀態、媒介使用習慣和目標受眾的人口特徵等複雜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社群,尤其在亞洲地區,健康傳播研究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是有很大差異的。

過去30年,健康傳播作為一門學科由西方學者以一種歐洲中心範式來加以發展。直到近年,H5N1和SARS等流行疾病在全球爆發,從動物傳染到人類,從亞洲傳播到世界,使得健康傳播在亞洲地區迅速成為一個應用研究領域。以文化為中心的健康傳播理論和課題逐漸興起,對西方價值觀主導的傳統健康推廣活動範式提出了意見,強調健康傳播信息及項目應該本土化並與當地社群的訴求、文化、價值觀嚙合,從而更有効地推動公眾參與。「這種模式對自上而下的健康推廣活動提出了挑戰,認為可以發揮當地社群的積極能動性,為難題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案」(Zoller&Dutta, 2008),而新媒體所推動的社交網路也為這種新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更適切的環境。

訪問學者

姓名學術機構
章平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系副教授
林功成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講師
闕岳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蔡鶯鶯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副教授
盧鴻毅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邱玉蟬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博麗雅清華大學醫學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博士後
徐美苓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教授
沈福元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
胡百精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工作坊委員會
陳韜文教授(常務召集人)、李賴俊卿教授(專題召集人)、黃懿慧教授、李立峰教授、羅文輝教授、馬傑偉教授、邱林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