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台灣總統大選採訪團

News Archive 1 January, 2012

2012 年1 月14 日為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十八位三、四年級的同學組成採訪團,由李立峯教授帶團,到台灣觀摩、採訪及報道選舉消息。該團在2012 年1 月12 日(星期四)出發,1 月15 日(星期日)回程。他們採訪的題目將會製作成專輯,在大學線及Varsity 網頁刊登。

events-2012-01-002-01events-2012-01-002-02

 

台灣總統大選是唯一普選領導人的華人地區,台灣拼「雙英」(馬英九和蔡英文),香港也拼「雙英」(唐英年和梁振英),同學有很深的感受:

江穎怡同學 (本科三年級) 身為半個台灣人,每年都會回台探親,但回家選總統倒是頭一次。投票日那個清早走在街上,男女老少打招呼時掛在口邊的是:「投了沒有?」投下這一票,內心沒有很激動,誰當選也未必對我有切身的影響。但就如島上一千多萬選民一樣,這一票是再平常不過的,平凡但重要。

何敬淘同學 (本科三年級) 在一年級,我第一課的新聞課上,老師說一樣是記者,但reporter 和Journalist 是有分別的,成為後者是我的目標。在象牙塔的兩年多時間,學了許多道理,但如何將它們變得「易入口」和大眾「切身」其實很有難度。不過,年少的我還是很想一試。踏入別人的社會,用性別角度看民主(我選擇的題材),其實真的不易,還好我遇上的是我人生至今最好的受訪者,他們的坦誠令我更用心。用心眼看一個社會,真的更加精彩。路還很遠,但我會一路繼續努力下去。

何旖文同學 (新聞學碩士課程一年級) 曾在台灣求學四年,但在上一次總統大選時卻因為要赴美參加會議而身在異國。這次因緣際會,能再次踏上親切的寶島,親眼目睹氣勢如虹的造勢晚會,親耳聽到馬英九當選總統後的謝詞,親身體會到台灣人的「愛台灣」,都令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的我感到驕傲。

李智達同學 (本科三年級) 台灣大選一行最令人動容是台灣的「人味」。「人味」不只是台灣人的好客與禮貌,亦不只是一種旅客眼中的風光,而是一種對人與人關係、對土地的執著與熱情。香港作為一個資本主義、以自由市場自豪的社會,以利益作為行動的推動力是很合理:讀書的唯一原因是要找工作、速度效率是量度任何事情的標準、競爭是整個人生的最高目標、領匯式的邏輯……但難道人除了動物化的利益誘因外,就找不到其他能夠使人付出的原因嗎?經濟學令人最感慨的就是假設人性是自私的。台灣大選高達八成的投票率,台灣人民不惜由外地回台投票,他們從來不問為什麼去投票,為自己土地而投票像是天經地義的;首投族剛得到人生的第一票,他們不單是理性的討論,還有情感上為國家的未來擔憂憤慨。作為資本主義下的香港人,「人味」實在久遺了!

李潤茵同學 (本科三年級) 離開台灣時,出境口岸職員問了我一個問題,「你們香港是不是2017 年有得選特首啊?」我靦腆地笑了。

從未到過台北,是次行程難免擺脫不了「自由行」的心態。之前就有朋友跟我說︰「台北同香港沒大分別﹗」

四日三夜的行程,說真的只關注了有關選舉的,其他的走馬看花。見得最多是在台陸生(我的採訪對象),他們很喜歡在我這個香港人面前談香港,尤其是比較香港與台灣,大部份的結論是「台灣有文化,香港追求錢。」我不置可否,但我會在心中暗暗警惕自己。

張善雯同學(新聞學碩士課程一年級) 大學畢業半年,今次台灣總統大選讓我有機會再次到訪台灣,除了身份不同外,感受亦大有不同。最意外的收穫是透過今次採訪,我聽到我的大學同學對於現時台灣選舉及政治的看法,這是我過去在台留學五年都沒有機會和同學認真討論的議題。

張靈同學(本科四年級) 台灣人跟香港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大家都書寫繁體中文;我們都屬於華南文化,風俗和飲食接近;在現在中國政權裡有特殊位置,內心對大陸的感情複雜矛盾,愛恨交纏。台灣人出名比香港人更熱情好客,這可不是浪得虛名。第二次造訪寶島,因工作關係多接觸了當地人,可以更細膩細味他們的性格特點。

這四天中我感覺最強烈是他們對自己地方的熱愛,在生活上每項細節都認真、投入地去做。第一天初到埗我還未買到電話卡,但要趕緊聯絡當地的受訪者,唯有硬着頭皮向咖啡店的侍應借電話用。我打算借用連鎖咖啡店的固網電話,誰知那位女侍應二話不說從她的口袋拿出手提電話給我用,結帳時還細心問我:「你找到那位朋友沒有?」我當時感到受寵若驚,這份友善,恐怕在香港難以找到。

同一天從政治大學乘公車回旅店,由於那一路車專來往政大和台北車站,所以乘客多是學生,路途中司機忽然拿起廣播音筒向乘客說:「同學們最近考試都辛苦了」。我和我的拍檔不約而同地對望傻笑,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細心、關懷備至的公車司機。那一刻的台灣人很可愛。
生活習性反映一個地方的人民素質,從而可看出為何台灣是華人社會中民主行得最前的地方。選舉是民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台灣熱情的選民為選舉營造熾熱的氣氛,讓全島人民投入當中。無論我是身處國民黨造勢晚會或民進黨競選總部,我都可以看到選民熱烈地揮動旗幟、大喊「凍蒜」(即「當選」),支持他們的候選人。他們全心全意地愛自己的地方,捍衛令台灣人驕傲的民主政制。

身邊不少朋友慨嘆香港的民主走得比台灣慢。他們羨慕台灣人的生活,甚至萌生移居台灣的念頭。民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這實現了人民對政府建設的參與,讓他們的聲音決定社會發展。然而,香港人在得到真正民主前,只以艷羨的眼光看對岸的人民,似乎忘記要如何裝備自己,迎接普選的來臨 。

先看2012 年的特首選舉,儘管這是小圈子選舉,三名候選人中總會有一人成為我們的特首。我們冷嘲熱諷之餘,是否也應對他們說多些有建設性的說話,姑勿論他們是好是歹,給他們多些支持,那跑出來的候選人才有信心在未來五年帶領香港繼續走。我眼中的香港人普遍都是意見多多,實則行動少之又少。是不是我們對這個地方愛得不夠,所以一說到行動就止步呢?香港人有很多怨氣,整個城市都怨聲載道。我們可否像台灣人一樣把怨氣化為正能量,為我們的政府打打氣?這不代表凡事和應政府的政策,而是積極向政府發聲,把我們的想法告訴政府,那才是愛護香港的表現。

香港人的公民素養不亞於台灣人,只是把對社會的熱情藏於網絡中。新一年,讓我們把熱情拿出來,為香港的民主大聲吶喊吧。

陳智聰同學(本科三年級) 六十多年前,中華民國是國共內戰的失敗者,此後退守台灣。今天,當年內戰的勝利者依舊一黨專政,而在特區生活的我們亦只能到台灣看人家一人一票選總統。

覃桂婷同學(本科三年級) 是次在台灣觀察總統大選,當地人們強烈的民主意識,使我感受到很大衝撃。他們深信自己的一票有能力影響整個台灣,7 成多的投票率、千多萬的選票,的確證明了他們的信念。他們臉上那份驕傲,我都希望在可見的未來在香港可以看到。

馮巧欣同學 (本科四年級) 觀選四天,和不少台灣人萍水相逢,一聽說我是記者,就抓著我滔滔不絕說自己支持哪個候選人,說自己對於未來四年統治者的期許。他們口中「我要誰我要誰」,說得猶如順口溜,可以選擇「要誰」,是他們心中天經地義的公民權利。我立即想起香港人只會說:「我不要豬,也不要狼」,可我們連選擇「不要誰」的權利都沒有。關乎切身利益的領導人選舉,大部分港人當「馬騮戲」看,被動、嫌棄又無奈。

台灣人說話很直率,有些還加句:「千萬不要回歸中國,不然我們會變成第二個香港!」或者「噢,對不起,我忘了你們無得選!」說時沒半點諷刺意味,都是真心話。香港人在台灣觀選,心中酸溜溜。

想起選前之夜,我在蔡英文的最後造勢晚會,看見搖旗吶喊的人海,心想:是什麼信念讓幾十萬人冒著寒風驟雨,吶喊一整夜呢?是他們手握選擇自己命運的一票嗎?台灣人心內裝載的是什麼樣的公民意識?

想起投給蔡英文的六百萬票,代表對馬英九的六百萬個反對聲音。香港的六百萬人,何時才有得揀「那誰」呢?香港的領導人,何日才需向六百萬票問責呢?

黃愛琴同學(本科四年級) 在台灣看大選,我覺得最發人深省的是聽一位社運青年說:「有政黨輪替不代表民主大業已成。」台灣人談起香港少不免帶幾分鄙視,說我們連個領導人都沒得選,但台灣社會也有很多問題,政治以外,台灣的公民社會可以發揮的空間更大。

潘柏林同學(本科三年級) 港人在台常被問「你過來看選舉?」啊!香港亦有雙英,為何要赴台觀選?暗嘆「此英非彼英。」回港再見雙英嘴臉,份外討厭。

潘浩欣同學(本科三年級) 第一次遠赴台灣看總統大選,最令我感動的是台灣人追求民主的熱誠。有的對馬總統前四年任內施政感到不滿,決意用投票去改變現狀。他們的投入是因為他們的一票有機會改變未來,與香港人因為「No Say」而產生政治冷感有強烈的對比。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