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 Zhichang 潘知常

B.A. (鄭州大學中文系)
M.A. (北京大學哲學系)

南京大學教授潘知常學術簡歷

潘知常,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博士生導師、教授,傳播學方向學術帶頭人,傳播學方向碩士導師、「傳播與文化」方向博士導師。

湖南醴陵人,1956年生,1982年2月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同年任教於鄭州大學中文系,1983年2月至1984年7月在北京大學哲學系隨美學研究生班進修中西美學與藝術,1988年被特聘為副教授與碩士研究生導師,1989年分別當選為河南省與鄭州巿的「青年精英」(省、巿級勞模),1990年被特聘到南京大學,1992年被批准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92年被遴選為南京大學首批中青年學術骨幹,1993年被特聘為教授。1992至1999年任南京大學形象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現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博導、教授。

2000年11月至2001年4月,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信息科學學院傳播學系從事合作研究。

在傳媒批判理論、媒介文化、美學與藝術研究、影視批評、媒介與廣告策劃等方面有突出的成績。

先後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青年美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廣播受眾研究會理事、中國企業美育研究會理事、江蘇省美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青年聯合會委員、江蘇省企業形象設計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南京巿電影評論學會常務理事、南京巿政協顧問以及《美學與藝術學研究》副主編、《新聞傳播論壇》編委、《現代城巿研究》編委等。

出版學術著作十五部、編著五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文藝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學術著作:

《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上海人民、2002)

《傳播批判理論》(新華出版社,2002)

《流行文化》(江蘇教育,2001)

《流行文化》(江蘇教育,2002)

《反美學》(上海學林,1995)

《美學的邊緣》(上海人民,1998)

《生命美學》(河南人民,1991)

《詩與思的對話》(上海三聯,1997)

《生命美學論稿》(鄭州大學,2002)

《眾妙之門》(黃河文藝,1989)

《美的衝突》(上海學林,1989)

《生命的詩境》(杭州大學,1993)

《中國美學精神》(江蘇人民,1993)

《中西比較美學論稿》(百花洲,2000)

《審美教育的最佳時期》(海燕出版社,1993)

學術論文(1997年以後):

論西方審美文化敘事模式的轉換,《外國美學》第13輯(商務1997)

關於審美活動的本體論內涵,《文藝研究》1997年1期

電子文化與當代審美觀念的調整,《文藝報》1997年3月4日

從無明到明,《人文雜誌》1997年1期

從獨白到對話,《學術月刊》1997年1期

我們應當怎樣進行學術商榷,《文藝理論與批評》1997年4期

在對話中重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3期

從美到醜,《鄭州大學學報》1997年2期

向善.求真.審美,《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2期

超越之維,《社會科學》1997年5期

審美活動「如何可能」,《學習與探索》1997年3期

論審美活動的歷史形態,《東方叢刊》1997年1輯

從鏡到燈,《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3期

論審美活動的先天性,《江海學刊》1998年1期

從認識到直覺,《貴州師大學報》1998年1期

從再現到表現,《東方論壇》1998年1期

《反美學》的內容與傾向究竟是甚麼,《文藝報》1998年3月10日

大眾藝術中的娛樂性問題,《文藝報》1998年7月2日

逃向生活,《粵海風》1998年5-6期

現代化.產業化.媒介化,《粵海風》1998年7-8期

論審美活動的古今形態,《南京大學中文學報》1998年

論審美活動的東西形態,《外國美學》第16輯(1998年)

在對話中重建中國美學,《東方審美文化》1998年第2-3期

電子文化與當代審美觀念的重構,《中西文化:差異與共存》,譯林出版社1998年版

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光明日報》1998年11月6日

荒誕的美學意義,《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1期

從作品到文本,《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4期

醜如何可能,《益陽師專學報》1999年3期

挾媒介以令大眾,《東方文化周刊》1999年8月10日

文化的困境,《百花洲》1999年1期

大眾文化的誤區:「非神聖形象中的自我異化」,《百花洲》1999年2期

「皮洛士的勝利」:「非如此不可」的「輕鬆」,《百花洲》1999年3期

皇帝的新衣:假作真時真亦假,《百花洲》1999年4期

「玩的就是心跳」,《百花洲》1999年5期

鏡子背後的聲音,《百花洲》1999年6期

高雅的平庸:關於中產階級趣味,《辭海新知》1999年3期

20世紀中國的文化主題,《青年思想家》1999年2期

冷眼看時尚,《粵海風》1999年5-6期

冷眼再看時尚,《粵海風》1999年7-8期

冷眼看時尚(上),《文藝報》1999年7月17日

冷眼看時尚(下),《文藝報》1999年7月24日

無病呻吟,《文藝報》2000年1月

重建中國美學研究的文化構架,《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1期

中國美學的現象學闡釋,《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1期

生命美學與馬克思主義實踐原則,《學術月刊》2000年1期

禪宗的美學智慧,《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3期

美學新探,《河南社會科學》2001年1期

城巿的流行文化內涵,《現代城巿研究》2001年第6期

中西文化比較淺談,《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1期

潘多拉的魔盒:大眾傳媒作為世界,《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4期

中國美學的思維取向,《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1期

超越知識框架:美學提問方式的轉換,《思想戰線》2002年3期

從家族類似到理想範型,《東方論壇》2002年6期

生命美學的誕生、意義與內涵,《邁向精神殿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時尚的尷尬:不是我,是風,《人文視野》,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生命的悲憫:奧斯維辛之後不寫詩是野蠻的,《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6期

漫談大眾文化,《在南京師大附中聽講座》,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為美學補「神性」:從王國維接著講,《哲學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超越主客關係:美學的當代取向,《學術月刊》2002年9期

實施四大戰略,推進江蘇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江蘇宣傳》2002年6期

獲獎,共19項:

省政府社會科學著作三等獎(四項)

省普通高校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二項)

省政府社會科學成果青年獎(一項)

省普通高校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一項)

華東地區優秀政治理論著作一等獎(一項)

北方十五省巿社會科學著作優秀獎(一項)

北方十五省巿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一項)

全國圖書「金鑰匙」獎(一項)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專著《光明日報》「光明杯」三等獎(一項)

冀版優秀圖書二等獎(一項)

華北地區優秀圖書三等獎(一項)

中國青年優秀美學著作獎(二項)

河南省文學學會優秀論文獎(一項)

南京大學優秀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一項)

其他:
歷年來主持、參加國家社科項目、省重點項目、省一般項目、省教委項目、南京大學重大項目等共十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