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請幫助我發光:當外國網友到小紅書尋求外型改造

Media Coverage 23 February, 2024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林健指出,大家之所以會驚訝、興奮,是因為中國互聯網和外國互聯網被隔絕了,若中國網友也在用YouTube、X、Instagram,“那我們就不會大驚小怪了,因為互聯網就應該如此。”

林健認為,提建議是表達欲的正常體現,特別是在中國沒有那麽多公共空間的情況下,即使只是關於穿搭的建議,如果一個人的評論被看到、點讚了,這也很值得他們開心。

同時,許多來小紅書聽勸的外國網友並不是網絡紅人,林健指出,他們的負擔和包袱要小很多,只是單純來尋求建議。“既然你們中國人都已經有這樣的事情,我也來嘗試一下。”而當他們真的獲得不錯的建議,並回到TikTok再次分享後,這種效應便會擴散到更大的群體。

林健指出,由於小紅書用戶之間的差異度要小於其他平台,這創造了一個看似更加溫和、包容和善意的社群氛圍——這也是“聽勸”會發生在小紅書上而不是其他平台的一個原因。

這群相似度高的群體有著共同的中產階級意識形態,他們也會覺得在這里求意見是一個安全可靠的行為。林健表示,圍觀者友好的互動也增強了這種安全感,鼓勵更多人參與進來。

但消費主義仍然是小紅書的底色,林健說。“尤其在中國社會,我們沒有一個非常開放自由的表達、議政的空間,為了填補這個空缺,就把消費搬出來。”

在他看來,聽勸的背後也是消費主義的邏輯。“我發一張自拍照,你建議我怎麽穿搭、怎麽做發型……我拿到這些建議之後,一定是要去消費。”林健說,“最終它還是回歸到怎麽對人的身體做一個商品化,怎麽借助消費滿足我的需求。”

此外,小紅書也承擔了搜索引擎的功能,很多人在這里搜索攻略:如何改善生活、飲食、身體,如何租房、買房、辦簽證。在用戶原創和算法的疊加之下,最相關的內容也會被最先呈現出來,“所以給我們一個非常直接的感受,好像小紅書的搜索功能比普通搜索引擎更加精準、有效、有機。”林健說。

他表示,這也是“聽勸”能流行的原因。在一個快節奏、壓力大的社會,“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為什麽,我們更多想要急切地知道我們該怎麽做,小紅書恰恰提供了這些所謂的解決方案。”//

全文: https://bit.ly/4abbFnk (端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