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arrying through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Providing Quality Programming and Promot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Media Coverage 2 March, 2006

新聞稿

貫徹公營廣播 提供優質節目 促進文化發展《港台》脫離《政府》架構 管委會須獨立於《政府》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對公營廣播服務檢討立場書
(明報,2006-03-07 論壇 C16 公營廣播)

現在香港慣稱的公營廣播,是本港歷史演變的特殊產物。《香港電台》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是殖民《政府》喉舌,之後因應社會的發展需要,逐步走向編輯獨立,發展成為今天以《政府》部門之身、局部實踐公營廣播職能的狀態。香港公營廣播的發展並不徹底,但它在不同的年代對加強官民溝通、提供客觀持平的資訊和意見、建立文化新風等各個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現今香港面對一個新時代,社會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無論對個人、機構或社會,都提出新的挑戰。

回應香港未來發展的需求

香港回歸差不多已有10年,中國內地與香港兩地的政治及經濟加速融合。香港要重新定位、經濟要轉型、政治參與意識上升、公民社會更趨成熟。香港不再是「借來的時空」,我們在檢討公營廣播時,應該從「香港是我家」的角度出發,積極考慮香港長遠的需要。

與香港內部發展同步出現的是資訊科技和全球化帶來的挑戰。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對世界和社會的重構,發揮互為因果的影響。資訊科技和全球化的發展一方面改變了傳播的生態,同時也為傳媒提供新的發展空間。無論是公營或是私營媒體,都要在傳播無疆界的趨勢中,找尋自己的定位與方向。

我們認為,檢討公營廣播的時候,重點應超越個人化的節目興趣、個別團體的利益及政治取向。檢討公營廣播的出發點,不應只是為了處理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釐清香港廣播業長遠發展的理念,滿足市民的資訊及娛樂需要,達至發展社會文化的目標。

公營傳媒 商營媒體 良性競爭

公營廣播服務在不少歐洲先進國家由來已久,其歷史地位及推動文化發展的貢獻,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商營廣播。它在拓寬民眾視野、促進公共事務的討論、凝聚社群、提高文化品味上,更是功不可沒。公營廣播服務的存在,並非要與商營機構爭利。它的核心理念是在商業廣播以外,提供多元化節目,並對商業廣播不足之處,作出補足甚至競爭。

商營廣播以追求利潤為前提,過分強調利潤便容易忽略精緻文化和內涵較高的節目,不太重視小眾及弱勢社群關注的題材。商業媒體需要迎合「市場需要」,傾向於將媒體內容娛樂化。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的國際城市,需要提供多元口味的廣播節目。部分商業掛帥的傳媒內容,其文化內涵和視野一般較為不足,未能完全滿足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要求。

由於較少「市場」因素的考慮,公營廣播可以補足商業文化的不足,提升市民品味,優化節目質素,並為觀眾提供不同的選擇,令市場趨向健康發展。如果認為公營廣播應該全不干預市場,並完全避免與商業廣播競爭,這是對公營廣播角色的誤解。公營廣播服務不應純粹提供另類或小眾節目,它更應提供切合整體社會大眾需要的多元化節目,特別是提供客觀、公正和可靠的資訊服務,並提供有廣度及深度的平台,讓社會各界自由對話。公營傳媒能夠和商營媒體良性競爭,節目類型上可以有某程度的重疊,從而促進市場進步,推動創意及提供精緻製作,令媒體市場更多姿采,讓市民有更多優質選擇。

廣播媒體和印刷媒體不同,前者接觸到的公眾更多,社會階層更廣泛,因而影響力更大。商營廣播內容以娛樂為主、資訊為副,公營廣播則以資訊及教育為主、娛樂為副,兩者側重的角色不同並互相補充。差不多所有發展地區都有公營廣播,可以說公營廣播是人類廣播歷史中的優良傳統和經驗結晶。

市民聲音:認同《港台》貢獻 支持編輯 獨立 主張脫離《政府》

公營廣播的財政支持源自公款,而其成敗得失也與市民的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公營廣播的檢討不能忽略市民的意見,我們有需要知道目前香港公營台(即《香港電台》)的表現、角色、功能、營運方式及其資源投放,從中探討市民對公營廣播的基本意向。為此,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06年2月24至28日進行了一項全港的科學民意電話調查,隨機抽樣訪問了1044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回應率56%,抽樣誤差為正負3%。這次調查有5條問題和這個主題相關,詳見附表。

調查發現,在有意見的回應者當中,過半數對《香港電台》的表現感到滿意,認為「一般」的約佔四成,不滿的不及4%。《香港電台》無疑應有可改善之處,但總的來說,它的表現受到大多數市民的認可。有關《香港電台》的角色,八成回應者認為它應該監察《政府》和批評《政府》的政策,由此反映出市民強烈支持公營台應有編輯自主權,這和改變《香港電台》成為《政府》喉舌的想法相去甚遠。

有意見認為《香港電台》的存在,干預了商業廣播市場的營運;也有意見覺得《香港電台》只是補充了市場的不足。調查發現,大多數回應者認為《香港電台》對市場沒有影響,近三成人贊同補充的說法,只有少於一成人認為《港台》干預了市場。以上數字顯示,市民大眾不認為公營台對市場有很大影響,不會扭曲廣播市場,反而有不少人認為它可以有補充作用。

市民是否認為《香港電台》應該脫離《政府》,以公營機構方式運作?贊成的回應者佔多數(五成七),反對的則不及四成。這項結果跟市民支持《香港電台》編輯獨立的原則是一致的。

資源方面,如果《香港電台》維持公營廣播的角色,近六成回應者認為資源應該維持不變,三成七認為要增加,只有5%表示應削減。值得留意的是,我們的調查是基於《香港電台》的現况來發問;我們相信,如果《政府》推出全面貫徹公營化的計劃,支持投放更多資源的市民應會更多。明顯的是,香港市民並不認為應該削減《香港電台》的資源。

總括而言,調查顯示市民認同《香港電台》的貢獻、強烈支持編輯獨立原則、主張《香港電台》應該從組織上脫離《政府》、大體贊成公營廣播補充市場不足的作用和增加發展公營台的資源。

挑戰和建議

公營廣播服務對提供另類及多元節目、建立社群意識、優化香港文化及提高媒介市場品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角色。但目前香港的公營廣播服務,由於歷史因素及現實環境,無法全面發揮其功能。目前提供公營廣播服務的《香港電台》,在組織架構上仍隸屬於《政府》,但它在節目理念及規劃上卻扮演公營廣播的角色,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錯配狀態,不但違背公營廣播的理念,還有礙《香港電台》提升效益,窒礙本地公營廣播服務全面的發展。

我們認為,《政府》有需要改變目前《香港電台》與《政府》的關係,讓其脫離《政府》架構,賦予其法定地位,以提高其自主性,使它成為一個真正的公營廣播系統,免受《政府》及商業的壓力。《香港電台》應以公眾利益為依歸,強調節目的質素和創意,員工以非公務員方式聘用,並有恰當的問責機制以提高效率。

要強化現時的公營廣播服務,特區《政府》必須提供專有的頻道及充足的財政資源。其次是在法定條款中賦予公營廣播機構高度的編輯和財政自主權,讓它可自行決定其節目方針、製作模式及播放安排。

公營廣播服務既然使用公共資源,就必須向公眾負責。具體的公營廣播體制設計有多種可能性,但當中一些基本原則不可違背。

首先,公營廣播最高的管理委員會必須獨立於《政府》。其次,管理委員會的權力來源必須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及代表性,同時受到立法和行政機關的推許或認可,這樣管理委員會才會有廣泛的認受性。管理委員會只會監察公營台的重大決策、節目製作方針政策及資源調配,公營台人員則有運作的自主權。

香港投放在公營廣播的開支,遠低於已發展地區的水平。《政府》有需要增撥資源,壯大公營廣播服務,確保它在巿場主導的媒體環境中,發揮應有的影響。面對全球化的經濟環境及中國高速的發展,本地廣播媒體不單可直接面向海外的華人社群,將來或有機會進軍中國內地龐大的文化市場。

公營廣播服務的其中一些重要作用,是製作有香港特色的優質文化節目,讓它們成為國內外人士認識香港的窗口,對內協助香港人建立本土身分認同,並加強香港和內地的交流。同時,公營廣播是創意產業的有機組成部分,發展創意產業已成了當前世界多國爭相競逐的目標,香港實應把握機會,大力發展有創意和優質內容的公營廣播。

隨着數碼科技的發展,頻道資源供應充裕,應有足夠頻道讓商營及公營廣播機構同時運作,提供不同類型的節目。《政府》甚至可以考慮開放部分頻道,讓公眾及個別小團體參與。提供公營廣播與開設公眾頻道兩者並行不悖,各有功能。香港的一些文化藝術團體,希望能利用公眾頻道來播放它們的作品,在現今科技條件成熟的環境,《政府》在分配頻譜資源時,應可充分考慮和滿足這些需求,但公眾頻道不應與公營廣播混為一談。

特別是在頻道分眾的年代,社會上的不同社群更需要互相對話,加強溝通,對重大的社會議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公營廣播可以提供一個凝聚民意、屬於全民的媒介平台,讓民眾之間及與《政府》對話,對建立「和諧社會」和加強《政府》的「強政勵治」均有好處,因此目前的香港比任何時候更需要有公營廣播這種公共空間。

結語

我們認為檢討公營廣播服務,必須從香港長期發展的需要出發,並充分認識公營廣播的社會功能與作用。經過仔細思考和討論,並與香港市民的意見互相印證,我們的理念和具體建議摘要如下:I.公營廣播的理念及功能追求優質和創意,提供高質素節目,為廣大市民提供實質的選擇,促進香港文化發展;照顧社會多元需要,提供小眾節目。基於公眾利益,提供公平而開放的平台,促進社會民主議論,建構全面視點,找尋共識。從組織、資源和人事上,讓公營廣播獨立於政治權力和商業利益。II.財政來源和支配財源必須穩定有力,以公款為主、捐贈及公司贊助為輔。提供充足頻道及資源,使公營廣播得以完全貫徹。III.管治架構及機制管理委員會應獨立於《政府》。管理委員會的權力來源必須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及代表性,並且得到立法及行政機關的推許或認可。管理委員會只管方針政策和資源調配,而公營台則有運作的自主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成市民撐《港台》監察《政府》
(蘋果日報,2006-03-07 港聞 A10) 

【本報訊】《香港電台》定位問題近年時引爭議,也促成《政府》藉檢討公營廣播服務整頓《港台》。但一項調查顯示,逾五成五受訪者表示滿意《港台》表現,四成一認為《港台》表現一般,不滿者則僅百分之四,反映市民普遍滿意《港台》服務。

調查由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上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日進行,成功訪問一千零四十四人,結果除有五成五人力撐《港台》表現外,高達八成一受訪者認為,《港台》應該監察《政府》及批評《政府》政策,認為不應該的只有一成三。

建議脫離《政府》

若《港台》繼續維持公營廣播角色,三成七人認為《政府》應向其增加資源,五成八支持維持資源不變,認為《港台》要削資者只有百分之五。調查亦顯示五成七人贊成《港台》脫離《政府》,反對者則有三成八。

負責調查的中大新傳學院將向《政府》就《港台》運作提交立場書,建議《政府》投放充足資源,全面發展公營廣播,並容許公營廣播機構提供開放的言論平台,促進社會議論外,亦建議《港台》脫離《政府》架構,由獨立兼有廣泛代表性的管理委員會管理,使《港台》享有應得的自主權。

本港兩大電視台無綫及亞洲電視,也趁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本周六舉行公聽會前,向《政府》提交有關公營廣播機構運作的意見書,贊成以英國廣播公司及日本放送協會的運作模式,營運本港公共廣播服務。無綫並指,《政府》規定兩家電視台須於晚上七時至十時的黃金時段播放《港台》節目,令收視率下跌,建議日後提高電視台對播放《港台》節目時間的彈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逾半受訪者: 《港台》應脫離《政府》
(明報,2006-03-07 港聞 A17) 

【明報專訊】《政府》成立的委員會正檢討公營廣播服務,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調查顯示,57 %受訪者認為《香港電台》應該脫離《政府》,改為一個由非官方委員會管理的公營機構,不受《政府》或商業因素影響。

中大新聞學院在上月底以電話抽樣訪問1044名18歲以上市民,回應率56%。學院指出,《港台》表現無疑有可改善之處,但仍受大多數市民認同,41%受訪者指《港台》表現一般,而認為表現好的則有55%。

認同應由非官方委員會管理

調查顯示,八成受訪者認為《港台》應監察和批評《政府》的政策,反映市民支持公營電台應有編輯自主權,不認同《港台》要成為《政府》喉舌。

學院表示,現時《港台》的角色是「名不正、言不順」的錯配狀態,既扮演公營廣播角色,但架構上隸屬於《政府》。調查顯示,57%受訪者認為《港台》應獨立於《政府》,改由一個非官方的管理委員會管理,反對此建議者則有38%。

至於有評論指《港台》與民爭利,製作的大眾娛樂節目與商營電台爭客,學院則指出,若以為公營廣播不干預市場,或應避免與商業廣播競爭,是對公營廣播有誤解;學院指公營廣播及商營電台可以有某程度的重疊,從而促進市場進步。

學者:與商業廣播競爭促進步

《政府》今年1月委任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就《港台》角色等展開9個月的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的陳景祥表示,委員會正與傳媒機構人士會面,以聽取意見,稍後會邀請外國著名的公營廣播機構代表(如英國廣播公司BBC)來港,出席研討會分享外地經驗,並計劃舉行公眾諮詢會,讓公眾發表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電視台盼免播《港台》節目
(香港經濟日報,2006-03-07 政情 A42)  

【本報訊】公營廣播檢討才剛開始,無綫及亞視兩間商營電視台先開始「發炮」,指《港台》不應佔去免費電視台的黃金時段廣播時間,以免拖低收視率。無綫更倡議,「讓本地電視台可以脫離轉播《港台》節目的責任」。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本周六會召開特別會議,邀團體就公營廣播服務提意見。

無綫電視昨提交長達6頁的意見書,提出6招,包括《港台》節目播放時段,由現時晚上7時至10時的黃金時段,延長至晚上6時至12時,又要《港台》預先通知內容,避免重複。

恐損收視 擬改放較差時段

無綫的建議還包括:要求將部分《港台》的節目時段撥到收視較低的英文台、容許電視台在播放《港台》節目時段接受商界贊助等。又要求《港台》逐步減少佔用商營電視台的時數,「讓本地電視台可以脫離轉播《港台》節目的責任」。

無綫及亞視提交的意見書中,不約而同提出,《港台》不應佔用商業電視台的黃金時段,令致收視率下跌;要求《政府》在07年廣播數碼化後,「公營廣播應使用自己的頻道」。

兩間電視台都贊成,以英國廣播公司及日本放送協會的模式,營運本港公共廣播服務。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上月底進行的調查顯示,500名受訪者中,過半受訪者滿意《港台》的表現,並贊成《港台》脫離《政府》;超過8成人認為《港台》的角色,應該是監察《政府》和批評《政府》政策,反對的則只有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大倡《港台》脫離《政府》
(大公報,2006-03-07 港聞 A15) 

【本報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昨日發表有關公營廣播的立場書,認為《政府》有責任投放充足資源全面發展公營廣播,並主張《香港電台》脫離《政府》架構,獨立於政治權力和商業利益。另據該學院最新民意調查顯示,五成七的受訪者贊成《港台》脫離《政府》,反對的則有三成八。

這份題為「貫徹公營廣播、提供優質節目、促進文化發展」的立場書指出,香港投放在公營廣播的開支,遠低於已發展地區的水平,不能滿足香港的需要。《政府》有責任提供充足頻道及資源,使公營廣播可以貫徹到底,確保它在市場主導的媒體環境中,發揮應有的影響力。

立場書認為,公營廣播服務的存在,並非要與商營機構爭利。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公眾利益為依據,強調節目的質素和創意,提供多元化節目,給市民更多選擇,以補充商業廣播不足之處。同時,它應提供開放的言論平台,促進社會議論,並獨立於政治權力和商業利益。

該學院建議公營廣播機構應該脫離《政府》,由獨立並有廣泛代表性的管理委員會來管理。此管委會要得到立法及行政機關的推許或認可,它只管方針政策和資源調配,而公營廣播機構本身應有運作的自主權。至於財政來源,應以公款為主、捐贈及公司贊助為輔;而員工則要以非公務員方式聘用,並有恰當的問責機制以提供效率。

另據該學院於上月底隨機訪問一千多名市民顯示,八成一的受訪者認為《港台》應該監察《政府》和批評《政府》的政策,認為不應該的只有一成三。五成七的人贊成《港台》脫離《政府》,反對的則有三成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法會周六討論公共廣播服務
(信報財經新聞,2006-03-07 政策政情 P05)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將於周六舉行特別會議,聽取各團體對檢討公共廣播服務的意見。部分團體在提交的意見書均表示,支持公營廣播應有獨立性,但就公營廣播應否接受商業贊助作為財政來源,存在較大的分歧。

多個團體的意見書均認同,公營廣播機構應該獨立於《政府》部門。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發表立場書,指出應該改變目前《香港電台》屬《政府》部門架構,使運作更為靈活。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鑰機建議,《政府》委任獨立委員會管理公營廣播機構的方針政策及資源調配。

為了維持機構的獨立性,蘇鑰機認為,委員會主席必須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獨立性及公信力,形式可與平等機會委員會相近。由於委員會必須得到立法及行政機關認可,委任工作最終或須由立法會或《政府》部門負責。

基於目前《政府》投放於公營廣播服務的開支遠低於其他已發展國家,他促請《政府》增撥資源。而日後公營廣播的財政來源,他認為以公帑為主,捐贈及公司贊助為輔。機構內的員工必須脫離公務員體制,以提高工作效率。

對於日後公營廣播機構的財政來源,目前兩個商營免費電視廣播機構均反對公營廣播機構接受商業贊助。無線電視更批評,《政府》要求電視台播放《政府》宣傳片的制度不公道,若以正常廣告時段計算,去年於中英文台播放《政府》宣傳片總時數共花超過三億二千萬元。

無線電視建議,二〇〇七年後公營廣播應有獨立的數碼頻道,廣播《港台》製作的節目。在過渡期間,應容許兩家商營免費電視機構於英文台廣播《港台》節目,並將廣播時間由目前晚上七時至十時,擴大至晚上六時至午夜十二時,讓電視台有更大彈性編排節目。

民主黨的意見書認為,應該將公營廣播機構公司化,並盡早開展數碼廣播服務。人權監察則促請《政府》保障公營廣播機構的編輯自主及言論自由,並為公營廣播制訂清晰的政策。另外,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於上月訪問超過一千名市民,八成一受訪者認同《港台》應該監察《政府》及批評《政府》政策,六成四受訪者認為目前《港台》對廣播市場沒有影響。至於日後《港台》維持公營廣播的角色,五成八受訪者認為資源應該維持不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亞視無綫倡監管《港台》節目
(成報,2006-03-07 港聞 A07) 

【本報記者報道】立法會本周六將舉行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邀請各界就公共廣播服務檢討提出意見。亞洲電視和無綫電視都贊成參考英國廣播公司和日本放送協會的運作模式,營運本港的公共廣播服務機構。

亞視指出,《政府》需要成立一個規管的委員會監管公共廣播機構節目和支出,其經費來自《政府》、非商業捐贈或節目收益等;無綫意見亦相若。

但無綫批評,現時《政府》硬性規定兩家免費電視台晚上黃金時段必須播放《港台》節目的安排,導致收視下跌,建議將播放時段改為晚上6時至12時,給予更大彈性。

另外,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建議,公營廣播機構應脫離《政府》,由獨立、有廣泛代表性,並得到行政立法兩機關認可的管理委員會去管理,《政府》應投放充足資源,全面發展公營廣播,其存在目的並非與商營機構爭利,而以公眾利益為依歸,提供開放的言論平台。財政來源則以公帑為主,捐贈及贊助為輔,員工以非公務員合約方式聘用。該學院在上月24至28日訪問1044名市民,五成七受訪者贊成《港台》脫離《政府》,反對有三成八;八成一受訪者認為《港台》應監察和批評《政府》。另五成半滿意《港台》表現,四成一認為一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大新聞系建議《港台》脫離《政府》
(AM730,2006-03-07 港聞 M06) 

中大新聞系建議公營廣播機構應脫離《政府》,又指公營廣播服務應以公眾為依歸,並提供開放的言論平台,獨立於商業利益。他們又建議《港台》由獨立委員會管理,以非公務員方式聘用員工,財政來源仍以公帑為主。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上月底訪問約500名市民,過半人滿意《港台》表現及贊成《港台》脫離《政府》。另外,立法會一個委員會將於周六召開特別會議,檢討公共廣播服務。亞洲電視和無綫電視所提交意見,贊成以英國廣播公司及日本放送協會的模式,營運本港公共廣播服務。無綫又指播放《港台》節目令黃金時段收視率下跌,建議增加編排播放時間的彈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營電台當然服務公家
(大公報,2006-03-07 大公評論(香港) A26 林淑明) 

不久前《香港電台》的「自由風」吹來了一個聽來甚為新鮮的名詞:「內地概念」。這陣風吹向「公營廣播是傳送公眾與市民聲音的喉舌」這一看法,將「內地概念」開除出港。潛台詞是:公營電台不為公家服務。這是「掛羊頭」賣反對派狗肉的反對派喉舌為捍衛「編輯自主」、「新聞自由」 的一招。新聞不可能絕對自由,編輯不可能完全自主,這些「概念」,放之四海而皆準。「公營」、「國營」的喉舌,都是公眾喉舌。這何止是內地概念,也是香港概念。

誠然,香港的公營,是資本主義性質。內地的國營,是社會主義性質,卻有着一個共同點:都有老闆,都受僱於老闆,都一定要為老闆服務。這老闆,是直接的頂頭上司,是掌權的僱主,為僱主服務,古今中外都是天公地道的道理、情理和法理。

《港台》「大罵不幫忙」

如果說,「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有「香港概念」的話,確是當然的。只不過,香港概念的公營電台為誰直接服務的問題,也絲毫不是複雜,而是簡明清楚的問題。納稅人在實質意義上不是老闆,為納稅人服務不是上下級關係的隸屬性關係的服務。「美 國之音」如此,「BBC」對英國《政府》其實也是「小罵大幫忙」,負責香港利益的特區《政府》,同樣是《香港電台》必須忠誠效勞的老闆,頂多只可「小罵大幫忙」。

不幸的是,回歸以來的《香港電台》,一改當年為英國主子盡忠的奴性,成為特區《政府》的反對派,大罵不幫忙。如果這也是「香港概念」,也只能是「香港反對派概念」。真正的香港概念,在公營電台必然為公眾服務這一內容涵義上,與「內地概念」是重合的,一致的,一體的。

《香港電台》為誰服務的問題,已經到了水落石出的關頭,特區《政府》絕不可繼續姑息容忍,當機立斷地,光明正大地,有責任有義務更有權宣布:《香港電台》是公營電台,為公家服務是絕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人指《港台》應監察《政府》
(新報,2006-03-07 港聞 A09 新聞簡訊)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上月底隨機訪問五百名市民,超過八成人認為《港台》的角色,應該是監察《政府》和批評《政府》政策,反對的有一成三。過半人表示滿意《港台》的表現,亦贊成《港台》脫離《政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場書
(明報,2006-03-07 時代 D05 人文館 馬傑偉)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今天發表對公共廣播服務檢討立場書。個多月來,同事十分投入討論,多番修正文稿,流露出對香港廣播發展的真誠關心與願景。

第一次討論,參與者有蘇鑰機、陳韜文和馬傑偉。小組領導是陳韜文,他把立場書的大框架確定,小組成員熱烈討論,想法相若,又把相互的觀點微調。初稿撰寫後,成員輪流修改,再給全體教授批閱。新一輪意見在電郵往返中進一步補充,最後階段幾乎是每天十多次電郵討論,現在發表的立場書,可說是學院的集體立場。

同事討論公共廣播,言談之間,都本着對香港社會發展的關切,希望以我們各自的專長,對公眾討論有所裨益。蘇鑰機專研傳媒生態,陳韜文精於社會輿論、政治傳播的研究,李少南與梁偉賢對傳播政策、規範有深厚知識,其他教授亦貢獻所學。

蘇鑰機與陳韜文進一步設計問題,驗證民意趨向,亦發現八成多市民,認為《香港電台》應該繼續監察《政府》。我不為我所服務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做宣傳,作為知識工作者(不敢自命知識分子),尤其是社會科學的領域,基本的道德要求 是把社會公益置於機構目標之上。換句話說,無論哪一間大學、哪一個學系,哪一個個別的學者,在重大的公眾議題之上,服務公眾、以公益為依歸、超越個別利益,是知識社群的整體承擔。

今次發表的立場書,勾劃出香港社會發展與公共廣播的宏觀關係,並非着眼於微觀的行政細則。

香港經歷殖民地管治、經濟起飛、本土文化的建立、政治過渡、回歸中國、公民社會的壯大,到轉型時期的今天,每一個階段,由《政府》官方廣播到公共廣播,《香港電台》都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但歷史階段不同,社會有不同的需求與挑戰。

我們的分析,是基於社會變遷與傳媒發展的脈絡,指出香港正是時機全面貫徹公共廣播的核心價值。這種全面貫徹,對香港作為一個文明、進步、多元、和諧、國際化的中國城市,將有深遠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大支持《港台》獨立
(都市日報,2006-03-07 港聞 P04)

《港台》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昨向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建議,《香港電台》若要發揮公營廣播機構角色,應脫離《政府》,由獨立富代表性的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機構員工亦要以非公務員方式聘用,但財政來源仍須以公帑為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電台》的角色
(星島日報,2006-03-07 師家版 F04 教育現場 何漢權)

《香港電台》的角色與定位正在檢討當中,究意是繼續公營?私營?抑或公私合營?要播甚麼節目?又不應該,甚至不可以播甚麼節目?牽一台而動香港整個傳媒生態的走向,要認真、小心並且要懂得運用智慧的彈性處理!

上周五,《港台》的朋友訪問筆者,希望我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表達對《港台》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個人反對《港台》走向私營化、產業化,當然,「利」字當頭,確實可以增強效率,講求回報,但是,在計較利潤得失、廣告客戶至上的情況下,一些高水準的文教與藝術節目,將會繼續式微。

回顧過去,《港台》在公帑的支持下,員工不愁飯碗,專心一致製作了大量的優質節目,遠的有《獅子山下》,近的有《傑出華人系列》,長青的有《鏗鏘集》等,對廣大的受眾來說,上述的節目,雖然不是每集都精采絕倫,但總體來說,這些節目確實讓人有深度的思考,並且很有保存及回憶的價值,有蓋世道人心。

要馬兒好,就得讓馬兒吃草,製作優質節目的其中一個特性,就得要投下較多的人力與物力,並且容許慢工出細貨!而細貨要有被欣賞的機會,在政府政策的調控上,必須要確保黃金的播出時段,現今的情況,《港台》還算得上具有這些優勢,因此,《鏗鏘集》等節目還可以擁有大批的觀眾。

檢討《港台》的路向,個人認為要多從教育投資的角度出發,而教育投資的特性之一,就是本不能少,眼前的利也不會大。百年才可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ide backing for 《RTHK》 to become fully independent)
(南華早報,2006-03-07 EDT EDT2 JIMMY CHEUNG) 

《RTHK》 should break off government control to become a fully independent public broadcast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journalism school says in a position paper on the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review.

The university also released a survey yesterday showing that more than 80 per cent of the people interviewed endorsed 《RTHK》’s role of monitoring and criticising government policies while only 13 per cent were opposed.

And 57 per cent backed it separating from the government, with 38 per cent opposed.

Fears that the government is implementing a plan to make 《RTHK》 toe its line re-emerged in January, when the administration appointed a panel to review public broadcasting. 《RTHK》 plans to hold a public consultation on April 1 to seek views on the way forward.

In its position paper, the university’s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alled for the broadcaster’s independence, with a management committee overseeing major policies, funding allocations and programme strategies.

In the survey of 1,044 respondents at the end of last month, 55 per cent said they were satisfied with 《RTHK》’s overall performance, 41 per cent rated it as so-so and dissatisfaction accounted for 4 per cent.

Only 8 per cent backed the government view that public broadcasting represents some form of market intervention.

Twenty-nine per cent said 《RTHK》 could supplement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commercial market, while 64 per cent believed the station’s existence had no effect on the market.

Public views on its funding showed 37 per cent supporting more resources for 《RTHK》 and 58 per cent opting for no chan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THK》 should be funded, but not controlled
(英文虎報,2006-03-07 Metro A13 Andrea Chiu)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must remain independent from the government even while receiving adequate funding from it, contends a report from Chinese University’s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position paper released Monday amid heated debate over the role of 《RTHK》, argued that for the broadcaster to fulfill it duties, it needs to be better funded and should not be concerned with competing for profit but instead make public interest its priority. Despite the SAR’s spending on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being among the lowest in the developed world, the paper stated, funding had been shrinking.

In 2005-06, the government allotted HK$428.5 million to 《RTHK》, down from the HK$448.9 it spent in 2004-05, according to the Commerc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Bureau. The estimated budget for 2006-07 is HK$438.9 million.

The government kicked off the first review of public broadcasting in two decades early this year, and some leading pro-Beijing voices have suggested that 《RTHK》 espouse the government’s agenda.

A seven-member review panel was appointed by the chief executive and mostly comprises veteran media professionals and academics.

The university’s paper asserted that 《RTHK》 should be overseen by a committee or board of governors whose only responsibility would be to decide major policies,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 but the public broadcaster’s staff should have operational autonomy.

Saying the bureau had no immediate reaction to the position paper, its spokesman said:”The committee will consider all opinions and studies during the review.”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last month passed a motion urging the government to respect public broadcasting’s editorial independence. “It will be worrying should the government see the review as an opportunity to dry up 《RTHK》’s resources,” said the motion’s sponsoring legislator, Audrey Eu, at the time. “Although it says this is a review of the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it could be an excuse to fix up 《RTHK》.”

In what was widely interpreted as the broadcaster asserting its independence, last week it revealed it has recruited controversial pro-democracy talk-show host Raymond Wong Yuk-man.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was not available for comment.

andrea.chiu@singtaonewscorp.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不應佔用電視黃金時段 商營電台憂港台爭廣告
(星島日報,2006-03-12 港聞 A13)

港台公司化議題備受關注,多家商營廣播機構批評,港台在獲得公帑墊支下,與商營廣播競爭廣告贊助,並不公平。又指不應再佔用商營電視的黃金時段播放港台電視節目,長遠應趁數碼化,設立獨立電視頻道。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的特別會議,昨日邀請多個團體,就公共廣播服務表達意見。助理廣播處長戴健民表示,可仔細研究港台公司化方案。而《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鑰機表示,公營廣播機構應脫離政府架構,提供更多元化節目,補足商營廣播,有良性競爭,市民才有更多選擇。該學院教授陳韜文表示,上月進行調查,五成七受訪者贊成港台脫離政府,八成認為應繼續監察和批評政府。

公帑墊支不公平

多家商營電台和電視台都支持檢討,但亞視和無綫認為,港台不應佔用商營電視的黃金時段播放節目,應另設獨立頻道。無綫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鄭善強說,節目贊助成為重要收入來源,港台有政府公帑支持,不應與商營廣播競爭廣告贊助。商台助理總經理杜之克形容,港台有公帑墊底,「如搞演唱會,我們只可去高山劇場,港台有公帑墊支,可以去紅館,高下立見。」

戴健民指,港台的非商業贊助,佔經費百分之五至八,應在不帶有廣告和宣傳成分下,放寬商業機構贊助。議員劉慧卿則質疑,商台停播高收聽率的名嘴節目,是「有人塞錢入你袋都不賺」,自我審查之餘,又不讓港台接受廣告贊助並不合理 議員轟廣檢委員缺席 議員湯家驊提出,若港台脫離政府架構,是否應該一次過撥三至五年的經費,戴健民說,港台會視乎政府態度。但不增加資源,無可能增設獨立頻道。

多位議員昨日又批評,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成員未有出席會議不恰當,代表的秘書劉焱表示,這星期會再辦諮詢會,接見多個界別,但有議員擔心意見被過濾,黑箱作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議員倡港台接受商業贊助 商營廣播機構指不公
(明報,2006-03-12 港聞 A06)

【明報專訊】政府委任獨立委員會檢討公共廣播服務,為免香港電台遭受削資威脅,議員昨於立法會公聽會中建議港台接受商業贊助。但另邊廂,多個商營廣播機構批評這做法是與他們爭利,造成不公平競爭。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善強更形容:「港台得到公帑支持後,又收取商業贊助,簡直是多了一隻手與商業電視台打,不太公平。」

政府委員會派秘書出席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昨日舉行特別會議,聽取團體對公共廣播服務檢討的意見。委員會原邀請政府委任的公營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前來聽取意見,但檢討委員會最後只派秘書劉焱出席,引起議員不滿。

副主席鄭經翰和獨立議員陳偉業都對此表示十分遺憾。劉焱解釋,檢討委員會稍後將舉行多場諮詢會,並已向400個團體發出邀請,由於檢討委員會的角色與立法會有別,故缺席昨日會議。檢討委員會的網頁將於下周三(15日)啟用,讓市民透過電郵發表意見。

會議上,商業電台、新城電台、亞洲電視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都不贊成港台為增加經費而接受商業贊助,指這對商營廣播機構不公平。兩個電視台更要求港台自設頻道,不應再佔用他們的廣播空間。

兩台促港府自設頻道

助理廣播處長戴健文回應,指過去港台曾接受非商業贊助,如替婦女事務委員會和吸煙與健康委員會製作節目而得到贊助,有關收入佔港台開支5%至8%。他又指,現階段在接受商業贊助方面有些困難。此外,亞視高級副總裁鄺凱迎提出,港台應製作多些非評論性的政府政策介紹節目,但《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質疑:「若政府想搞『政府台』,只要將政府新聞增撥資源,設立頻道便可不斷播放政府消息。」

港台節目《點指傳媒》上月21日至本月8日在網上進行調查,結果在2100名網民中,七成半認為公營廣播機構應有編輯自主權,18%認為應支持政府立場,製作為政府政策宣傳的節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戴建文倡重研港台公司化
(文匯報,2006-03-12 重要新聞 A03)

【本報訊】(記者莊海源)助理廣播處長戴建文認為,政府應重新研究港台公司化的可能性。有學者亦建議,港台應脫離政府架構,獨立運作。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昨日舉行特別會議討論公營廣播服務檢討事宜。戴建文表示,公共廣播服務檢討應包括重新研究港台公司化的可能性,他說,港台的獨特定位是因為具廣泛性和可持續發展兩個元素,港台的節目類型廣泛,也有烽煙節目和論壇讓受眾反映意見。他說,在下個月的公眾意見會後,會再提交第二份意見書。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鑰機教授認為,港台目前擔當公營廣播的角色是錯配,現時政府投放在公營廣播的資源不足。他建議,港台應脫離政府架構,賦予法定地位,提高自主性。他說,公營廣播的角色不應只限於小眾,才可與商營廣播產生良性競爭。多個商營電台和電視台的代表認為,目前廣告競爭相當激烈,公營廣播不應將廣告作為收入來源。

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單仲偕表示,收到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主席黃應士的邀請,但委員會決定,在完成報告後,再與檢討委員會交流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者促港台脫離政府
(新報,2006-03-12 港聞/政情 A08)

【新報訊】在立法會一個討論公營廣播員會上,學者認為,公營廣播的角色不應只限於小眾,建議港台脫離政府架構。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召開特別會議,邀請港台及其他團體,討論公共廣播服務檢討。會上《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鑰機指,公營廣播角色不應只限於小眾,這才可與商營廣播良性競爭,給市民更多選擇。他認為,港台目前擔當公營廣播的角色是錯配,建議港台應脫離政府架構。

蘇鑰機:不應限於小眾

商台表示,歡迎作全面檢討,希望檢討可保障言論自由。至於兩間電視台無綫和亞視都認為,公營廣播機構應有屬於自己的頻道,不應佔用現時商業機構的頻道播放節目。

助理廣播處長戴健文表示,以現時的資源,港台不可能在數碼廣播中擁有自己的頻道。他表示,對公共廣播的檢討持正面態度,相信檢討會認真回應公眾對公營廣播服務的關注和期望。港台下月舉行公眾諮詢會,收集市民就公營廣播服務的意見,並且會向檢討委員會提交意見書。

港台製作人員工會主席麥麗貞表示,希望政府立法保障公營廣播機構的編輯自主及獨立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者建議港台脫離政府架構確保自主性[本港] (亞洲電視網上新聞,2006-03-11 新聞焦點)

在立法會一個有關公共廣播服務檢討的特別會議上,有學者建議港台脫離政府架構,確保自主性。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鑰機認為,公營廣播並非要與商營機構競爭,而是互補不足,但政府投放的資源不足,建議港台脫離政府,提高自主性。

代表港台的助理廣播處長戴健文期望,政府在今次的公共廣播服務檢討中,重新研究港台公司化的可能性。

亞洲電視高級副總裁鄺凱迎指出,公營廣播可在零八年數碼化廣播全面推行後,設立專屬頻道廣播,又認為公營廣播不應依靠廣告或商業贊助運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港台高層重提公司化 員工望保編輯自主薪酬不變
(成報,2006-03-12 港聞A10)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昨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助理廣播處長戴健文重提港台「公司化」建議,認為是現時最多資料的方案。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主席麥麗貞指,港台員工害怕編制上的改革,憂慮「覆巢之下無完卵」,希望檢討過程既可維持港台編輯自主,亦可保障員工薪酬條件不變。

戴健文在會上稱,港台「公司化」建議於1980年代中已經過詳細討論,是現時最多資料的方案。他澄清,港台下年度將削減35個職位,其中有30個是已懸空多年,實際上港台只減少5個職位;至於減少4%的時事節目播放時間,是按時事動態衡量,港台已製作更多文化及藝術節目。

張敏儀:要公營不要國營節目

製作人員工會主席麥麗貞指,員工面對轉變有一定擔心,過去部分港台員工是公務員出身,而港台管理層亦是內部晉升,故可以堅持編輯自主,憂慮若日後管理層由外界「空降」,會帶來影響。

她要求港府強化港台作為公營廣播的角色,以立法方式保障港台編輯自主及長遠吸納非政府的資源,脫離政府架構。在整個檢討過程中亦要堅持保障員工薪酬條件不變並充分照顧員工感受。

前廣播處處長張敏儀接受有線電視《飛常政經》訪問時,指港台「公司化」並非難事,只是礙於政治理念,才令事情遙不可及。她指,「醫管局兩萬幾人都可以做到轉制,如果香港認為要轉制,並非困難」。

張敏儀不認為港台現時的情況壞至需要整頓,亦指毋須大規模檢討公營廣播運作,但既然政府已決定開展檢討,她期望政府回應公司化建議,強調「一定香港只要公營廣播機構,不要國營機構」。

另外,昨日立法會特別會議上,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鑰機表示,港台目前擔當公營廣播的角色是錯配,建議港台脫離政府架構,賦予法定地位,提高自主性。對於有人認為港台製作大眾節目是與商營廣播機構爭利,中大指是誤解,因公營廣播機構是要補充商營機構的不足。

業界促自設頻道播節目新城電台發言人指若政府提供額外資助及有商業契機,該台願意提供牌照外的公營廣播服務。無線及亞洲電視更同時要求港台藉07年數碼化,自行成立一個頻道播放港台電視節目。亞洲電視高級副總裁鄺凱迎指,「公營廣播有責任清晰交代政府政策,百分百傳遞政府政策」。議員劉慧卿批評,商營機構害怕競爭,但即使損失廣告,亦應製作時事節目。

助理廣播處長戴健文回應時稱,目前每年有限的撥款,根本不可自設頻道播放電視節目,港台會向外界找贊助,使港台獨立於政府。

Leave a Reply